北大毕业生如何求职: 为高校毕业生点睛指路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我与北大的“七年之痒”(1)
    张昕 男

    北大心理学系02级研究生

    毕业去向: ibm中国销售培训生

    求职特色: 作为ibm的实习生被正式聘用

    提起“七年之痒”,大家会自动地联想到一对处在感情危机中的夫妇或是情侣。其实“七年之痒”是个舶来词,原本的意思是说许多事情发展到第七个年头都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感情如此,婚姻如此,生活如此,工作也是如此。后来这个词经常被用来解释婚姻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才导致在现在,只要一有人提起“七年之痒”,听到的人就自然而然地将其与婚姻联系在一起。出现“七年之痒”的关键,在于人有习惯的心理,在同一个环境中呆得久了,难免会生出一些别的想法。

    懵懵懂懂——心态篇

    我,1998年来到北大,距离即将到来的真正要离开北大的那一天,就是七年了。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温不火的人,不会强逼自己比同龄人往前多迈一步。从小到大,没有比别人早入学,也没有少上一年学,所以刚来北大时,自己竟然成了班里的“老大哥”。不过这也没有让我有危机感,日子平淡地继续,只是从开始满心充满着新奇,慢慢变得会放松自己的身心,发现大学原来是这样的舒服。大二时,当别人开始啃gre攻toefl的时候,自己竟不以为然,和几个要好的兄弟一起攒了电脑,沉迷于虚拟的竞技争斗中。

    偶然的上课机会,和某师兄坐在了一起,他问起我毕业的去向是什么,现在都作了哪些准备了。我顿时懵懂——俺才刚到大学混了一年多啊……于是他就blabla地给我讲,大四的××师姐拿到×国牛offer,××师兄也拿到n个offer……第一次听到这么多的同门老大,第一次听到一些陌生的却关乎前途的名词。哦,我该去准备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