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强者更强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领导(1)(2/2)
    成熟分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低成熟阶段。低成熟阶段的人对执行任务既无能力又不情愿,他们既不胜任工作也不被人信任,这时候就要采取高任务高关系的指导型领导方式。第二阶段是成熟发展阶段。这阶段人缺乏能力但却愿意从事工作任务,他们有积极性,但目前尚缺乏足够的技能,应采取高任务高关系的推销型领导方式。第三阶段是中成熟阶段,这时的员工有能力从事工作却不愿意干领导分配的事情,这时就应采取低任务高关系的领导方式,引导和激励他们去做工作,这是参与型的领导。第四阶段员工既有能力又愿意去做领导叫他们做的事,这时就应采取授权型的领导方式,放手让他们去做。

    这一理论告诉人们,下属的成熟程度是可以不断提高的。随着下属成熟程度的不断提高,领导者可以不断地减少对下属活动的控制,同时还可以不断地减少同下属维持关系的行为。在下属成熟程度低的阶段,是需要给予明确的指导,手把手地教他如何去做。在中成熟阶段就要采取高任务高关系,弥补下属的不足。高任务行为弥补下属在工作能力上的不足,高关系行为则试图让下属在心理上领会领导的意图,变不能做为能做。在第三阶段要实施参与型的领导方式,运用支持性的而非指导性的领导风格进行激励,解决下属能干而不想干的问题。在第四阶段,领导者不需要管太多的事情,因为下属既有意愿去干也有能力去承担了。

    (三)目标路径理论

    它是美国学者罗伯特·豪斯开发的一种领导理论。这个理论现在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个理论认为领导的工作就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工作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个人的目标与集体的目标相一致。按照目标路径理论的观点,领导者不但要给下属指明目标,而且要帮助下属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佳路径,并为下属清理各种障碍,使得下属能够沿着这个路径朝着目标更为轻松更为容易地前进。

    这一理论认为,领导者的行为被下属接受的程度取决于下属对这种行为的认同。领导者行为的激励作用表现在一方面他对下属的需要和满足取决于有效的工作绩效;另一方面,他对下属进行辅导,帮助他们取得相应的绩效以实现自己的目的。豪斯确定了4种领导行为:指导型领导者让下属知道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以及完成任务的时间安排,并且就如何完成给予具体的指导;支持型领导者十分友善,表现出对下属需要的关怀;参与型的领导者与下属进行磋商,在决策之前充分考虑他们的建议;成就型的领导者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并期待下属实现自己期望的最佳水平。

    与菲德勒的行为理论相反,豪斯认为领导者是灵活的。同一领导者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任意变换自己的领导风格。目标路径理论提出了两方面的影响因素:(1)环境的因素,包括:任务结构、正式权力系统和工作群体。(2)下属因素,包括:控制点、经验和知觉能力。

    这一理论认为,环境因素和领导风格互为补充,而下属的特质决定了他对环境因素及领导风格的评价。所以当环境因素与领导行为相比重复或多余时,或者领导的行为与下属的评价不一致时,领导效果都不会很好。

    具体来说,执行结构化的任务时,也就是说任务本身比较清晰明确的时候,支持型的领导导致较高的满意度和绩效;而执行非结构化的任务,就是任务不明或压力过大的时候,指导型的领导导致较高的满意度。对知觉能力强和经验丰富的下属,指导型的领导就被认为是多余的,这时支持型的领导就会受欢迎。相反,对那些知觉能力不够和经验不足的下属,指导型的领导就会受欢迎。对于组织中的正式权力系统来讲,越是分工明确、等级清晰,领导者就越应该表现出支持型的行为,降低指导型的行为;而任务结构不清时,成就导向型的领导就会提高下属的努力水平而达到更高的绩效。

    总的来说,若领导者弥补了员工或工作环境方面的不足,就会对员工的满意度起到积极的影响,但是当任务本身十分明确,员工有能力去完成它,无须干扰时,领导者还花时间解释那些任务,下属就会把这些行为视为多余。

    从上述三种理论我们看到,权变理论从“适应变化”的原则出发,从领导自身行为特征和下属行为特征以及周围环境三个方面来考虑领导方式的实际效果。所以,这个理论是一个相对较完整的理论,核心就是“权”和“变”这两个方面。所谓的“权”就是选择相应的因素,“变”就是对变化进行适应。有效的权变需要积极主动,未雨绸缪,掌握信息,推动变革。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