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生是一位经营服装的个体业户,由于生意需要,他经常要把大量货款存在银行里,并且只能存成便于支取的活期存款,有时几十万元的款项在银行一放就是两三个月。精明的张先生知道活期存款税后利率仅为0.576%,收益太低,于是便找到银行理财师,想寻求一种既不耽误进货,又能最大限度生息的存款方式。
银行理财师根据张先生资金量大、生意用款有一定季节性和支取日不太固定的特点,建议他选择通知存款。于是,张先生便立即将手中的30万元活期储蓄转成了七天通知存款。
两个多月以后,他需要赶到广州进货,临走之前,他用电话通知银行七天后取款,然后就踏上了去广州的列车。七天之后,他赶到广州并与供货方协商好了购货事宜,便打电话通知太太持相关证件办理通知存款的支取。不久,太太就通过电子汇款将款项汇到了供货方的账户上。这样,在没有耽误生意的情况下张先生取得了较高的存款收益:如果存活期的话,75天只能得利息360元,而通知存款却实得利息1012.5元。
通知存款是指存款人在存款时不约定存期,支取时需提前通知银行,约定支取存款日期和金额方能支取的一个存款种类。按照人民银行《通知存款管理办法》规定:通知存款最低起存金额个人为5万元,通知存款不论实际存期长短,均按存款人提前通知的期限长短划分为一天通知存款和七天通知存款两个品种。一天通知存款必须提前一天通知银行,约定支取存款,年利率为1.08%;七天通知存款必须提前七天通知银行,约定支取存款,年利率为1.62%。
从利率上看,取款相对灵活的通知存款利率比活期高出不少。对于张先生这样存取金额较大的客户来说是非常合适的。
教育储蓄:并非“中看不中用”
李女士的女儿上小学四年级,为了给孩子积攒一笔教育基金,她便到银行开立了一个六年期的教育储蓄账户。每月存270元,预计孩子上高中时可以取回本息21089元。但这样存了一段时间之后,李女士感到教育储蓄太麻烦,她说现代人最重要是时间,可这样月月跑银行会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和精力。于是,她便想办理销户,但银行工作人员却告诉她,教育储蓄其实不必每月都去银行,一次存1万,一共跑两次银行就可以将教育储蓄搞定。李女士听后转忧为喜,并一个劲儿地说自己对教育储蓄的规定了解太少。
自2000年《教育储蓄管理办法》实行以来,这种积攒教育基金的方式吸引了众多的家长,但也有许多人对教育储蓄的某些规定颇有微词,认为将该储种存款本金定为2万元,数额过小;将存款方式定为零存整取,储户去银行的次数太多,过于麻烦……总之,教育储蓄“中看不中用”。其实,和李女士一样,这些认识都存在偏差或误解。
首先,2万元的总额控制适合大多数中低收入者。在教育开支不断“涨价”的情况下,2万元虽然不是个大数字,但对大多数中低收入家庭来说是适合的。对于普通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如果是应付上高中开支的话,2万元可以说绰绰有余;如果是上大学的话,本金加上利息也完全可以助一臂之力。
同时,存款次数多少可以由储户自己掌握。教育储蓄经过试行而正式颁布后,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相应地调整了教育储蓄业务的存储方式,改变了储户必须每月存储的限制,由储户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确定的存款总额,可以与银行约定两次(每次1万元)或数次就可存足规定额度。
另外,教育储蓄较其他储种还有一些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是利率优惠,一年、三年期教育储蓄按同档次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计息,六年期按五年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计息,可以说是零存整取的存法,却享受整存整取利率;二是教育储蓄免征利息所得税,如果加上优惠利率的利差,其收益较其他同档次储种高25%左右;三是参加教育储蓄的学生,将来上大学可以优先办理助学贷款。
由此可见,教育储蓄并非是“中看不中用”,相反,它还应成为广大居民积极利用的教育投资工具。
巧选银行:也能多得利息
赵女士一直认为银行都是执行国家的统一利率,所以她一般随意选择一家金融机构存款。但有一次回老家的县城时,她却发现了存款的“新大陆”———这里的农村信用社存款利率比其他银行高30%。于是她便把家中的积蓄全部转到了老家的信用社。一年下来她10万元的存款实际取得利息2059元,比在其他银行多出近500元。
在同一个地区,不同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却不一样,说来许多人不相信,但这种情况在许多地区确实存在。经人民银行批准,浙江、福建、黑龙江、吉林等部分市县的农村信用社实行利率改革,存款利率最大可以上浮30%。农村信用社经过改革之后,政府和银监局对其监管力度加大,风险相对降低,广大居民可以在考虑存款安全的前提下,选择利率较高的金融机构。
另外,时下许多银行推出了代客理财产品,把钱放到银行里,他们会集中这些资金进行国债回购、购买记账式国债、炒汇、申购新股等理财运作,盈利之后向投资人发放“利息”。对于储户来说,这种“存钱”方式可以和储蓄一样省心,又可获取高于一年定期存款的收益。习惯和银行打交道的投资者们不妨一试。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