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他以及他的宏观经济学不感兴趣的话,大可不必看下面的这些东西,因为宏观经济学所研究仅限于纯粹的国民经济等问题,与我们的个人选择决策的思考方式并无太大的关系。不过你有心看完这些简单的介绍的话,附庸风雅、高谈阔论时,也可以有点东西说说,肚子有点墨水才能侃侃而谈,去吸引你想要的某些人的目光啊,哈哈!
约翰?凯恩斯,(1883-1946),英国经济学家。父亲是剑桥大学的教授,母亲曾担任剑桥市的市长。师从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1936年,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出版,创立了宏观经济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一部经济学巨著。他在政坛、商界、学术界都成绩斐然,他曾担任英国财政部长、英国首席谈判代表等高官,为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的经济复苏、贸易和金融体系的建立作了巨大的贡献,包括现在的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他的另一句名言就是,“政客都是经济学家的奴隶”。他也拥有自己的金融公司,非常成功的金融投资家,据说30岁左右已是亿万富翁了。
凯恩斯在《论货币改革》(tract on monetary reform)中论述了英国货币制度的改革。把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看作一种稳定价格、控制通货膨胀的手段。有些人认为凯恩斯主张牺牲长期经济绩效来获取短期利益,其实他的意思是与其等通货膨胀在遥远的将来自己解决,还不如采取经济政策现在就使它得到改善。对此他在书中说了一句有名的话,“在长期里,我们都死了!”。
以凯恩斯1936年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代表的宏观经济学与我们这本《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中所阐述的个人选择的思考方式是有一定不同的。
经济学自凯恩斯之后被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微观经济学,一个则是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的各种选择决策的分析方法和市场的经济活动的互相关系;而宏观经济学则着重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表现,如国民生产总值、消费总量、投资总量、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财政收支、货币供应等变量的运行规律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但不管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是研究如何配置稀缺资源以达到各种理想目标的最佳组合的一门社会科学。只是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上有比较大的差异。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