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你觉得周围的人与你是竞争关系呢,还是合作关系呢,或者两者皆而有之?
当你从不同的角色来看待不同的人,可能这种关系也会不一样哦!
其实,我们人也只是一只可爱的小动物,我们也需要保护自己不被“斩”了,不被“吃”了,所以人也脱离不了动物的“自利”本性,这也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一贯强调的“物竞天择”的基因,强调人“理性主义”的原因。尽管我们知道人不总是理性的,而且“自利”也不等于做坏事
,因为你可以“自利”的去获取物质需要,也可以“自利”去满足你的心理满足、精神需要,从而为印度洋海啸捐款,甚至倾家荡产从事环保事业……但人还是脱离不了“自利”的本质。
但不管人的具体的是去做善事还是坏事,人总是会与其他人在各自认为的利益范畴辖下发生联系,可能是利益的冲突,也可能是需要合作的渴望,但人不可能脱离于其他人而独存,鲁宾逊式的人物在现代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就免不了由于各自不同的利益而产生人与人之间的“选择”,国人常喜好称之为人“斗”人,更有云云道:“人‘斗’人,其乐无穷!”。
这个“斗”字,貌似有点渲染暴力色彩和排外主义的倾向,但既然国人喜好如此称呼,我们也就不必玩文字游戏,语言习惯的本质就是约定俗成,又何必计较其字眼呢?
既然国人如此喜好人“斗”人,想必对其必有深究,古有《三国演义》、《三十六计》、《厚黑学》等,今也不乏“处世之道”、“明哲保身之法”。中华之小说文学也不乏蕴藏人“斗”人之学问,看似成果硕硕,但终究当今人“斗”人的最高境界“博弈论”却还是未能最先诞生在我中华大地,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当上世纪90年代开始悄然传入我国之时,号称全国仅有5个人能真正看明白,呵呵,实在不能不说是一大奇闻啊!
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而言,最核心思维可以说就是这个“博弈论”了,毫不夸张的说,不懂“博弈论”貌似就不能算懂“选择”的思维,这可把国内一大批早年沉浸在伟大的马克思《资本论》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经济学家给弄得犯难了,因为“博弈论”是高度数学抽象化、模型化的理论,而我国经济学向来归属文科,其出身者数学功底就可想而知了,看不懂的大有人在也就不是什么怪事了!
但博弈论思想也并非一定非数学化不可的,对于普通百姓个人“选择”而言,理解其思维便可大有用途,因为人与人的策略互动,我们就称为“博弈”,而“博弈”之论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策略互动模型化。“模型”可不是简单的飞机汽车模型哦,“模型”就是用来描述客观规律的理论,它就好像工程师设计建造飞机前要先造一个飞机模型来试验研究一样的道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