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员工到老板的五个步骤: 一本奉献给有"野心"员工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3节 “野心”三步曲(2)
    1994年3月,小林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他被全国最大的挂历印刷企业——吉林省长春市月历公司聘用了。凭着熟练的制版技术,他很快在公司里站稳了脚跟,被提拔为综合车间副主任。这个公司是个一流企业,管理十分规范有序,考勤、计件、质管和物流等都做到了科学规范。在这里,小林学到了许多比书本上生动得多的管理知识。尽管这家企业的工资比在北京的那家工厂低了好几百元,但他一点也不后悔。

    转眼间,小林在月历公司的生产流程上已经工作了半年。这时,他又将眼光盯向了市场营销一线。他知道,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老板,光有管理与生产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掌握市场,这才是将来自己创办企业的一条重要的生命线。他分析认为,掌握了市场,产品的销售、资金的回笼和业务的拓展就都能水到渠成了。

    1995年春,小林再次做出一个令众人吃惊的决定——他要辞去生产主管职务,到市场一线上去磨练自己。当他把这个想法向公司经理和盘托出时,经理首先赞扬了他的胆识,然后话锋一转,说:“市场可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啊!业务员都没有底薪,如果跑不到业务,一分钱也拿不到……”

    越战越勇的小林仍然坚持他的决定,于是公司将他调到了营销部。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上,小林立刻找最硬的骨头啃——他要求筹办营销部驻北京办事处。他要在这个对他来说两眼一抹黑的国际大都市中开创市场,到市场中去磨砺自己的胆识和智慧。

    小林在生产部门工作了四年,等他真正冲到了市场最前沿,才知道市场的无情竞争比他想像的要激烈得多。他每天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各个企事业单位招揽印刷业务,然而,大多数单位都已有自己固定的业务单位,因此一个月下来,小林竟没有做成一分钱的业务。没有底薪,也拿不到提成的他不得不住在潮湿的地下室里,每天靠吃两袋方便面充饥,很快,他整个人就瘦下去了一圈。

    1995年6月,小林参加了朝阳区一所高校的印刷业务招标。主办单位给每一位业务员发了一张表格,要求他们当场填好交上去,然后就回去等消息。那张表格上除了填写报价外,还要求写出本单位的优势与劣势。小林在填写劣势一栏时犹豫了:如果暴露了本企业的弱点,还有谁会愿意把业务交给自己做呢?但他转念一想,做业务必须以诚待人,即便这样会影响不好。但还是试一试吧。于是,他根据在生产部门工作时掌握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本企业在设计方面新意不足的劣势,然后又添上了几条解决问题的办法。

    几天后,那所高校打来电话,通知小林去签合同。原来,在应标的20多家企业中,只有他一人填写了企业的劣势,而校方看中的就是他的诚信。小林就这样做成了一笔价值100多万元的业务。

    从这第一笔业务中,小林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诚信是进入市场的敲门砖。他暗下决心,不管是给人打工,还是自己做老板,都要将诚信放在第一位,诚信做人,诚信做事。

    有了第一次成功的经历,小林的业务就一天比一天好做了。随着京城市场的迅速打开,他的收入也节节攀升,最高的一个月光提成就拿了1万多元。经过两年多的市场磨砺,小林逐渐成熟起来。他决定趁热打铁,向着第三阶段的目标挺进。

    1998年2月,小林开始寻找项目,作办厂的前期准备。他起初想办一个印刷厂,但设备投资太大,光一台进口的胶印机就要1000多万元,而这时他所有的积蓄加起来还不到20万元,这个计划因此泡汤了。好在同年5月,小林在回家探亲时,听说东台市最近几年办了几家纸箱厂,但因为没有印刷厂,成品盒都要拉到邻县去印字。小林知道,在纸盒上印字一般用的是丝网印刷,工艺并不复杂,而且设备投资也不是很大。机不可失,他立即赶回北京办理了辞职手续,然后找到京城一家濒临破产的印刷企业,只花了10万元就买下了他们的丝网印刷机。回到家乡后,他立即申请创办了东台市向东丝网印刷厂,并利用自己打工所积累的市场开发经验,开始着手广泛联系业务,很快就以质优价廉的优势打开了市场。到1999年时候,工厂的面积达到了1000多平方米,而且还招了5名工人为他打工。他每年的收入都在10万元左右。实现了他做老板的梦想。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