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把几个例子放在一起看时,则会发现这一机动作战的第四条指导性原则告诉了我们以下几条道理:在德国入侵法国、纳尔逊将军在特拉法尔加角之役和哈拉娱乐公司这三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有选择地把力量集中在对手的软肋上和利用局部的优势去克服整体上的劣势。而在凌志和哈拉娱乐公司这两个案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倚重于信息来指导资源的运用。在两个战例中,古德里安和纳尔逊都为了集中力量而甘冒暴露弱点的风险。而在两个商业案例中,哈拉娱乐公司在信息系统上投入了高比例的巨大资源,从而取得了可观的回报,而凌志则把高比例的巨大资源投在了特殊的市场机会上。最后,丰田的会长和纳尔逊海军上将在高层指挥着资源的集中,而在哈拉娱乐公司和德军的坦克集群中,集中力量的思想贯穿了整个层面。
集中力量……向海军陆战队取经
出于克服装备和人力,以及财政限制的需要,海军陆战队在集中力量这一思想的运用上,发展到了非常高的水准——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战时。了解他们所运用的实践,能够帮助你在商业环境中发现有利的市场机会,并更有效地配置资源,同时对随之而来的风险进行管理。
侦察,无人驾驶飞行器和信号情报
海军陆战队的指挥官们通过复合手段获取有利的战场信息,比如说战场目标的位置及其分布。在前线,炮兵前沿侦察兵对每一个目标进行描述,比如说“空旷地带的坦克排”,从而为附近的指挥部中的专家提供整个战场态势图。同时,在主力部队进入战场之前,训练精良海军陆战队两栖侦察部队(第四章曾提到过,并将在第十一章进行详细分析)和观侦狙击手(scoutsniper)通过向指挥部发送详细的侦察报告,从而成为了战场指挥官的“眼睛”。在目视距离之外,海军陆战队还使用无人驾驶飞行器,遥控其进入敌军腹地,以获得高清晰度的照片和有关敌军位置的信息。而且,海军陆战队的信号情报(marinesignalsintelligence)单位还利用精密的监测设备“偷听”敌军的通讯,对敌军信号来源地进行定位,并且估计这些目标地的运输流量。
人员的轮训
在和平时期,海军陆战队通过为期6个月的“矛尖”(tipofthespear)行动,将其有限的人员在全球进行部署和修整,从而在全球范围内保持备战状态。在地中海,西太平洋和日本冲绳群岛的美军基地里,全天24小时,一周7天,一年365天,都保持着3支各有两千人的快速反应部队,即大名鼎鼎的美国海军陆战队远征队(meus,marineexpeditionaryunits)。这几支部队保持着武器装备的百分之百满编,但是人员却不是如此,一般仅能达到60%~80%的编制。为了达到满编状态,海军陆战队常常得从其他“兄弟”部队借调人员,并迅速召集处于修整状态的部队。尽管,这个永不停歇的轮训对部队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提出了挑战,但海军陆战队还是把它作为一个必须的手段,因为这样能以最省力的方式发挥出最大的战力。
主力
当海军陆战队实施集中打击时,他们会确定一个主力(maineffort),使其能够根据战斗阶段相应的改变资源的配置。主力在调派空中力量,炮兵火力和装甲部队支持等方面享有最高的优先权。举例来说,指挥官可能将资源投入特定的进攻或防御作战意图:“第一坦克排隶属于阿尔法小队——主力,直至下一步的命令。”又或是,指挥官也可能给予首要力量以“前线优先权”,以要求炮兵火力支持和低空轰炸:“阿尔法小队为首要力量,拥有调派炮兵和空中支援的优先权,直至下一步的命令。”
清晰的交流
送达战斗部队的“直至下一步的命令”这一常用语,表示了指挥官可以保留在战争的任何阶段对主力进行重新部署的权力,以便于将资源集中在任何可以发挥出最大效用的地方。在某些情况下,指挥官可能会提醒他的陆战队员注意主力也许会有变动:“在进攻的第一阶段,阿尔法小队为主力,但在第二阶段中,须准备将火力支援优先权转移给‘精英小队’。”这种改变主力的命令的执行相当复杂,对协调性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在平时的机动和训练中,海军陆战队不知疲倦地进行转换主力的训练,从而使指挥官可以调动其优势兵力以抓住稍纵即逝的战场机会。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