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需求
当数量需求满足之后(正如今天已开发国家多数人民的生活),品质需求就会取而代之。一旦你拥有所有需要的食物、服饰和电视,就会想有更精致的食物、更体面的穿着和功能更强的电视。
数量需求反映的是消费者对既有产品大量供应的需求,而品质需求指的是对不同或改良产品的渴望。
就以电视机为例,消费者的品质需求是指对功能更强电视的渴望(例如具有子母画面和六声道音响的高画质彩色接收器),和其它相关的全新产品(例如tivo卫星接收器或dvd录放机)。
一般中产阶级的夫妇有了两部车之后,可能就没有兴趣买第三部车,但很可能淘汰其中一辆而升级到一部新款运动休旅车(sport utility vehicle,suv)。一位衣柜摆了8套200美元西装的年轻主管,可能无意再买第9套,但心血来潮时可能会买套名家设计、价值400美元的西装。
再者,这种需求本质的改变是并行不悖的。当消费者开始满足高品质的需求后,数量需求又会发挥作用。现在,这对年轻夫妇为了不要争吵谁该开suv,可能想买第二部。年轻的主管可能想要另外7套400元设计师的西装,因为觉得原先200元的西装穿起来“不称头”。当然,理论上,当消费者拥有足量市面上最好的车子或西装时,对于更多或更好产品的需求就会满足。但只要科技不断进步,就不可能有最好的车或西装,至少不会持续太久。每年都有更新的设计款式出现,于是上述的流程又重新开始。
愈能摆脱对现有市场地位、情感因素的企业,就愈容易了解数量需求和品质需求,并且操纵两种需求,创造永恒、持续性的需求。
日本操纵美国和欧洲消费者的数量需求和品质需求的能力,无人能及。日本在1960年代以廉价产品席卷全球市场,基本上,这是满足数量需求。但到了1970年初期,日本人将经营重心移转到提高产品品质,也就是从数量需求提升到品质需求(把现在无利可图的廉价品市场留给模仿者)。不到20年光景,日本从消费者心目中廉价产品制造商的形象,提升到高品质的生产者(通常也是最高价)。
九十年代,日本为了促销日产尼桑(nissan)和凌志(lexus)的新车,而在市场上倾销达特桑(datsun)和丰田(toyota)这些传统的品牌。这一招让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百思不得其解,想不透为什么客户不再买通用最受欢迎的雪佛兰(chevrolet)。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