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胜利走向胜利: 以少胜多的管理法则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十三年艰苦求证
    袁隆平用八个字概括他成功的奥秘: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

    30多年前,袁隆平只是一个偏僻农村的老师,而后来正是他推翻了当时国际上关于水稻没有杂交优势的普遍观念,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1949年8月他考入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中专教书,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在那里,袁隆平的职称一直没有提升,工资一直原地踏步,房子窄小阴暗。1960年,当时中国刚渡过三个天灾时期,粮食短缺,人民生活非常艰辛,有鉴于此,他下定决心解决中国迫切的粮食问题。

    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遗传学原理》:“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袁隆平是从一些学报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产品,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这使他认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摩尔根及其追随者们提出的基因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对作物育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他跳出了无性杂交学说圈,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