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胜利走向胜利: 以少胜多的管理法则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供应链昂贵
    跨国公司做不到供应本地化,所以,它们的成本居高不下。abb是瑞士/瑞典工程集团。abb(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说:“在中国当地购买部件,企业可以节省20%至30%的部件开支。”

    从英国人的介绍里,可以了解到跨国公司一般是不和中国公司发展配套关系的,跨国公司的做法是:

    首先,假如没有中国供应商,那么在中国设厂的企业就大量进口零部件。

    其次,假如外国部件供应商在技术上领先,那么,就用外国部件供应商的东西,不管价钱多贵。

    第三,把西方部件制造商引进中国来。

    英国汽车部件制造商gkn

    gkn是世界领先的“等速万向节”制造商,这是汽车转向系统中的关键部件。gkn为大众汽车、福特和通用汽车这样的汽车制造商供货。gkn持有合资企业50%的股份,其余股份由两家中国公司持有。

    虽然gkn在90年代早期就已在中国开展业务,但该公司采购的部件中,仍有30%来自进口,远远超出该公司5%的长期目标,欧洲的数家供应商却从中得利。gkn向外国采购的部件中国公司是完全可以替代的,比如用于铸造车间的高科技模具、小型橡胶密封件、润滑油脂,等等。gkn在中国混了十几年,还没有和中国公司发展好配套关系,这说明它还没有受到中国公司的严重冲突,压力还不够。

    尼吉康

    日本电子企业尼吉康在中国的生产成本与在日本生产相差无几,尽管中国工人的薪酬水平要低得多。原因是尼吉康要从日本进口零部件。三年前,这家来自京都的电子集团投资2000万美元,在无锡建立其首家中国工厂。中国工人的工资水平比日本至少低90%,在尼吉康无锡工厂的营运开支中,部件成本所占的比重高达70%至80%。

    尼吉康在无锡生产铝电解电容器和电源产品,本地采购的部件比例一直保持在10%至20%之间,远低于其50%至60%的目标。

    通过这两个案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优质的零部件供应是“中国制造”最重要的成本因素。

    (二)外国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外方,解决零部件供应问题往往采取最简单办法:向外国采购。这样,成本就上去了。

    (三)外国零部件供应商在能获取超额利润的情况下,无意在中国投资,这不是在中国的产量和销量不足,而是因为没有必要这样做,所增加的成本可以轻松转嫁给中国消费者,投资是一笔多余的资本支出。

    (四)中国供应商只要有机会,经过努力完全可以提供优质的配套。

    (五)中国供应商要获得配套机会,主要应该依靠中国本地制造商或中外合资企业中有控制权的中方,如奇瑞汽车和比亚迪电池的本地配套,就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六)本地配套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

    (七)一旦本地配套得到完善,中国企业在成本上的优势就会更加强劲。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