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熊找到猴子作为与猩猩沟通的平衡点时,熊对于猴子的态度虽比不上猩猩对猴子的态度亲密,但是还能使三者保持一致,还能协调、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寻找平衡点的猩猩,只要能处理好他跟熊的关系就能相安无事,因为猩猩与猴子的关系是很亲近的。
但是猴子却偏偏在首因效应中就确认熊不是与他同一类的人,而且猴子也存在着一些个人偏见。个人偏见是指个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对于社会中的人或事形成的偏见,可以分为有意偏见和无意偏见。而猴子对于熊的偏见是有意还是无意则无法考究,但是从猴子所说公司存在"公司的人"和"外聘的人"这个地域歧视中可以看出,猴子对于熊确实有着偏见。从熊对于食堂的饭菜的控制到熊对于属于"公司的人"的"失火事件"和"打长途电话"事件的纵容中,猴子觉得熊这个领导存在着歧视。
当猴子开始拿自我与"公司的人"作比较时,心中便会觉得不公平,这样对熊就有了一种消极态度和看法。虽然这种态度在这种情况下还没有导致熊跟猴子的关系决裂,但是在潜意识中猴子认为,熊是一个表里不一的不坚持公平、公正原则的人。
真正导致猴子与熊走向决裂的是:当猴子主编的杂志出版后,在一次会上,猴子用激烈的言辞表达了对发行部的不满。其实,我觉得猴子根本就没有必要用这么激烈的言辞对发行部表示不满,因为上面有猩猩,而猩猩仅仅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下。但或许因为其情绪的过度膨胀吧。而这个问题恰恰说明了猴子和发行部门的横向沟通不够。为什么这样说呢?猴子从始至终与《a》刊内部总体相处融洽,以致整个部门的士气高涨。但是他看到的仅仅是他这个部门,忘了他所在的一个公司的大整体。在这个大的整体中应该有沟通,又融洽地相处。
猴子意识到编辑部门与发行部门不应该脱节,但是他没有做出积极的反应,如何去改变这种已脱节的状态。熊认为,发行部是他的领导范围内,一个下级用一种激烈的言辞表达对于该部门的不满,无异于一个下级对上级的领导能力的质疑。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