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的个人思想与个人风格贯穿于一本刊物,如果是一份思想期刊,应该很好。像今天的《读书》,像当年的《新青年》等刊物,都是深受主编思想影响的刊物。也许,猴子骨子里还是想办一本性别领域的《新青年》,正如他曾经在第一期卷首语中写的那样。但是,问题在于,《a》刊的投资者不是把它作为一件变革社会思想的武器,而是作为一件商品!
多年后,猴子才明白,《a》刊是一份商品!人家投资来办刊,目的是经济上赚钱呀,而且赚得越快越好。猴子当时竟然没有想明白这一点。而且,猩猩也没有想明白。猩猩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要办品牌刊物,我们上市公司几十亿的资产,我们不急着赚钱。如果我们赔些钱却办成一份品牌,将给公司带来长远的更大利益。"但是,对于商人来讲,哪里有不急着赚钱的?有几个商人能够有耐心等着"办成一份品牌"后所带来的可能更大的效益呢?
急功近利,几乎是所有商业经营的特点,只是"急"的程度不同而已。
猴子和猩猩,两个典型的文人,典型的理想主义者,被绑在一起经营一本刊物,而公司的经理熊思路却很清楚:我们要赚钱!
当两个文人与一个满脑子金钱的商人合作,这本身就注定了失败!
也许,猴子的能力真的不适合制造一份商品。他出版了二十多本书,却没有一本畅销,甚至有几本书出版商还赖着不给稿费。也许,在猴子的思想里从来就没有制作商品的概念,他想的都是制造思想。个人写作也就罢了,给一家公司当主编,结局其实早在开始的时候就注定了……
应该说,猴子的这种追求思想的倾向,被熊等人所意识到了。熊几次在中层会,甚至全体会上说过:"我们办刊物,目的是要赚钱,我们不能给某些人做试验!"
在离开那家公司之后,猴子也曾反复思考:是否猴子和猩猩都犯了错误,都过高地估计了猴子的能力?是否猴子和猩猩对自己的角色认知都有问题呢?虽然猴子可能是一个好的作家,一个好的思考者,但猴子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刊物主编吗?特别当这本刊物只应该是一个通俗的大众产品,而不是一个思想载体的时候。
多年之后,猴子曾经和猩猩讨论过这个问题,猩猩说:"我们当时完全可以改变,事实上我们不是已经改变和调整自己了吗?但是熊的瞎指挥,使我们难有作为。"
确实,《a》刊从第二期开始便做了调整。至少猩猩充分认识到了要更加市场化,他反复对猴子讲,要把思想和观念揉进通俗的故事里,这样才能被读者所接受。猴子也接受了这样的思想,开始做内容的调整,强化可读性、故事性,强调把思想放在故事里。
但是,此时猴子已经不得不以主要的精力来应付熊施加下来的压力了。在高压之下,不仅他进行思考与工作的能力降低了,而且反感和抵触情绪也影响了他的变革。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