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1994年6月10日登载了一篇文章,是写我的,标题很明白:《活得累一点好》,是人民日报社的记者赖仁琼写的:
刘延林赴美考察之后,又在旧金山注册了一个公司。这位昔日的打工仔如今已经成为拥有亿万资产、9个分公司的大老板。忆及创业的艰辛,刘延林无限感慨:“如果说我在事业上取得比同龄人更大的成功,除了善抓机遇,敢冒风险外,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吃的苦、受的累比他们要多得多。”
事情就是这样,劳累和价值是相等的,只要你动了脑筋,不会白劳累,同时,也不会有人白给你价值。
我很赞同有句话,叫“体现自己的价值”,但我觉得还应该加几个字:“用自己的行动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1993年5月,新华社电讯稿中有篇文章,题目是《他从小平故乡来》,是记者罗志安写的,他也谈到这一点:
当29岁的广东省惠阳市川惠企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延林自己驾驶着他那辆价值几十万元的日本新型豪华“凌志”轿车,奔驰在惠州大地上时,很少有人知道这位颇有名气的“阔老板”竟是10多年前来自邓小平故乡的一位打工仔。
……然而,又有谁知道,“阔老板”成功的后面,刘延林付出了多少心血,流了多少汗水,忍受了多少屈辱,经历了多少艰辛!
我在这里想要重复的不是如何吃苦耐劳,如何忍辱负重,是想向您建议,请您再回过头去留意《人民日报》那篇文章中的“善抓机遇,敢冒风险”,还有新华社电讯稿里的“付出了多少心血”。
同样都是吃大苦,耐大劳,为啥有的能成功,有的不能成功?或者换句话来说,为啥有的能够碰到机遇,有的却不能够碰到?
假如您信命的话,那么,我们能不能这样说,除了命,区别就应该是我想建议您再次留意的那些地方。
尽管不是空话不是废话,我也不希望聊得太多,我不愿意影响你读后面的内容。现在我再选一段《希望导报》的话来结束这段开场白:
刘延林,皮肤黝黑粗糙,身子精壮结实,虽然穿上了西装系上了领带,但整个形象依然很质朴。就是这个其貌不扬的农民,在广东大亚湾经济区,在蔚蓝色的海洋依托下,干出了一番令世人瞩目的业绩。
一个农民的儿子,由打工仔而小老板,而大富豪。
由穷而富,或由富而穷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
我还是想谈谈整个的详细过程。我说过,仅仅是过程意义不大,我希望能谈出自己的观念、思索、见解、眼光,甚至具体操作方法,这样,这个过程的价值才会增加分量。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