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你的嘴: 教你如何用嘴去做人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36节 场合是分寸的试金石
    很多人小时候都听到过大人类似这样的训诫:出门在外,讲话一定要注意分寸!

    大人为什么要强调“出门在外”这四个字呢?因为“出门在外”的小孩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场合,那些场合可以说的话不像在家里那样,可以不计后果。其实即使对大人而言,场合分寸也是说话中非常难把握的事。在许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交谈一旦进入主题,便很容易沿着惯性思维一路而去,从而忘却了“言出如箭,不可乱发;一入人耳,有力难拔”的古训。这正是很多谈话出现中途吵架或不欢而散的最主要原因。

    有一位叫颂华的作者写过一篇题为“说话要注意场合”的短文,我觉得这篇文章举的实例对那些平常说话不注意场合分寸的人来说,真的应该好好借鉴借鉴。我摘得部分内容如下:

    一位早年毕业于某高等院校中文系、勤勤恳恳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教师退休了,为此,学校为他和另一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退休老同志一并举行了一个欢送会。与会同志和领导对他们的工作和为人进行了热情洋溢而又非常得体的肯定和赞扬,相比之下,对那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老同志的美誉则尤多。当轮到两位受欢送的退休老同志致答辞的时候,他们对大家的赞誉做了深情的感谢。一时间,会场里充满了一种令人动情的温馨气氛。作为答谢,话本该说到这里为止;然而,那位老教师却并未就此打住,却由人们对另一位“先进”的赞扬中引起了感触,并做了颇为欠当的联想和发挥:“说到先进,很遗憾,我从来也没有得过一次……”话犹未尽,坐在他对面的、平日与他相处得不很融洽的一位青年教师突然抢了话头:“不,那是我们不好,不是你不配当先进,是怪我们没有提你的名。”话语中带着一种不肯饶人而又让人难堪的“刺”。冷不防,老教师的眼角眉梢被“刺”出了一股感伤的表情,一时间会场中出现了一种怏怏不悦的尴尬气氛。一位领导见势不对,马上接过话碴儿,想把气氛缓和一下。照理说,这时,他应避开“先进”这个敏感的话题,转而谈论其他。然而,他却反反复复劝慰那位退休老教师,叫他对“先进”的问题不要在意,说没有评过先进,并不等于不够先进,先进不仅在名义,更要看事实,如此等等,一席话,等于是把本应避而不谈的话题做了重复和引申,使本已尴尬的局面显得更为尴尬。

    就事论事的话,我想如上这段引文给人带来的教训无非有二:一是把可以宣泄的情绪用于不合适宜的场合,结果改变了宣泄的性质;二是把好心的劝言用于不恰当的谈话氛围中,结果好心反而坏了事。中国有句谚语,叫“哪壶不开提哪壶”,将其引至说话的效果,我们则可以进一步理解为:说话不注意场合就容易失去分寸,更会使话的本意出现扭曲,造成双方不快。

    场合是衡量一个人说话分寸的试金石。就像一个正常的人发现自己在众人面前裤子拉链开了,就会潜意识地背过身去把拉链拉上一样。说话场合的分寸把握,也应该时时地融进正常人思维的潜意识中。所不同的是,说话的场合把握涵盖着太多的玄机,甚至还有数不胜数的暗道机关,不像背过身拉裤子拉链那样单一。但是如果不注意场合分寸的把握,只图自己一时之快,或者骂骂咧咧,或者絮絮叨叨的话,其结果就会像当着众人的面拉裤子拉链一样简单:出丑!

    场合似乎与“敏感”二字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情结,以至在公开场合,人们都会潜意识地告诫自己要把握说话的有尺有度。在没有把握的前提下,要么予以回避,要么轻描淡写,王顾左右而言他。上例中的那个老教师触及到了敏感话题,会把握场合分寸的人本应该将其淡化,无奈那个年轻教师的解释却把话题深化了,其用心之良苦固然可嘉,但就因为“敏感”复“敏感”,越是深化就越会调高人的情绪,越是解释就越让人心乱,所以出现后来那种始料未及的尴尬局面是可想而知的,也是不足为怪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