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心理学家说:“家庭对人的塑造力是人格发展的基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不仅具有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着社会的“遗传”因素,人类的知识和文明,都会通过家庭这个细胞,一代一代地遗传下去。
过去有许多老话来形容这种遗传特征:“虎父无犬子”、“有其父必有其子”、“老子英雄儿好汉”、“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儿会打洞”等等,这些话曾经受到批判,因为有
血统论嫌疑,忽视了后天因素对人的影响。但是现在客观地看,这些话也不无道理。
父母总是按各自的意愿,各自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父母是一本书,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就供他们阅读,引领他们走向人生。父母是引路者,自己有怎样的世界观,很可能孩子就有怎样的世界观,而不同的世界观,正是不同世界,不同人生的入场券。
我的世界观是积极的,乐观的,但是我自己的人生道路并没有把握好。带着一种深深的痛悔,我把希望寄托到儿子身上。
我只读过一年高中,辍学后,父母为了让我有一种文凭,将来能应付最起码的跳出农门的希望,托人向学校索要了一张高中毕业证书。祖辈农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深知没有文化的苦楚,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但我却辜负了他们,最终还是回到了父母身边,随他们承受“汗滴禾下土”的滋味。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