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精神: 企业员工向中国航天人学习的行为准则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紧跟时代搞创新,实现人才年轻化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在世界航天大国已经发展几十年后起步的。为了缩小差距、迎头赶上,载人航天工程开始实施就明确提出,要坚持做到起步晚、起点高,投入少、效益高,项目少、水平高,从总体上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实践证明,真正的高科技是花钱买不来的,只有立足自力更生,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吸收、消化、再创新。从飞船设计、火箭改进、轨道控制、空间应用到测控通信、航天员训练、发射场和着陆场等设计方案论证,都瞄准世界先进技术,确保工程一起步就有强劲的后发优势,关键技术能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局部还有所超越。面对一系列全新领域和尖端课题,科技人员始终不懈地探索、敢于超越,攻克了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难题,获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生产性关键技术,展示了新时期中国航天人的卓越创新能力。比尔·盖茨说过一句话:“创新,它犹如原子裂变,只

    加强自主创新,争当学习型员工需一盎司就会带来无以数计的商业效益。”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仅靠雄厚的资金及规模已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了,只有不断创新(思想上创新、管理上创新、技术和产品开发上创新),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只有创新才能把企业建设成为有活力、有后劲、市场占有率高的现代化企业集团。那些缺乏创新,一种产品卖到底、一个工艺干到底的企业,在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中或迟或早必将被淘汰。要创新,员工素质是关键。而素质的提高要以知识的学习为基础。为此,加强职工培训,提高干部素质,造就知识型员工才是创新的根本。由员工综合素质产生的团队经营、知识管理、文化特质,特别是自主创新等能力,不仅是别人无法超越的核心竞争能力,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现在很多企业面临着陈旧的思想观念与现代化的经营机制不相适应、人员总量冗余与结构性缺员不相适应、迟缓的思维反应与快速变化的市场形势不相适应等三大矛盾。其实,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全员素质,尤其是提高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驾驭全局的能力及其经营水平、创新能力和管理艺术,提高全体员工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紧跟时代搞创新、保优势,不应该是一句空话。可以让

    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充电,并以岗位培训落实员工终身教育制度,大力推广讲座、研讨会、网上教育、拓展训练等形式。员工的能力没有优劣,只有强弱,而且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弥补。通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培训,不断弥补企业管理这个“木桶”中的“短板”,才能形成一种团队合力。从成功发射“神舟”一号飞船到成功发射“神舟”六号飞船,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之所以能够接连取得六战六捷的辉煌成就,关键在于不断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年轻骨干人才。人才年轻化,是航天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立项时,研究院“长征”二号f型火箭研究队伍基本上是以中老年专家为主。13年来,火箭研究院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按照“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培养启用青年、关心依靠中年、尊重照顾老年”的人才培养方针,采取了“加强干部队伍、技术队伍、工人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实施了“三高人才接力计划”和以“培养管理带头人队伍、学术带头人队伍、工种技术带头人队伍”为目标的“三二○○”人才工程。同时,结合载人航天工程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在依靠老专家的同时,不断完善人才的选拔、评价和激励机制,着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通过以老带新、加强培训、关键岗位锻炼等多种办法,使得一大批青年技术骨干脱颖而出,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