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精神: 企业员工向中国航天人学习的行为准则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企业凝聚力与使命感(2)(2/2)
    的基础上起步了。在那段艰难的事业起步阶段,千千万万中民奔赴大西北,奔赴这项当时高度机密的事业中,热火朝天地干起了伟大的航天事业。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也流传着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在通往罗布泊的路上,有一棵树。当年,到罗布泊是一项“上不能告父母,下不能告妻儿”的神秘事业。有一对夫妻接到命令后,互相隐瞒着出发了。当来到这棵树下等车时,才发现彼此的目标是一致的,意外和惊喜不言而喻。张爱萍将军听说这个动人的故事后说:“就把这棵树叫夫妻树吧。”1959年的秋天,大漠深处的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核试验基地——马兰,一声嘹亮的啼哭带给大漠的人们无限惊喜。核试验基地的第一个婴儿在一间地窖里诞生了,全基地都在庆祝“我们后继有人了”。然而,大家搜遍基地,只找到了10个鸡蛋。基地首长小心翼翼地捧着它,送给在地窖里坐月子的母亲。为给原子弹轰爆实验提供炸药部件,著名金属物理学家陈能宽率领30多人的攻关小组,利用一台普通锅炉浇铸部件,把马粪纸当作药模,一把双层结构的铝壶当作容器。为了使炸药部件密度均匀,他们还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手工搅拌,有毒的粉尘和蒸汽充满整个帐篷……“两弹”不仅是在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研制的,甚至可以说是饿着肚子搞出来的。从事基础建设的人民靠着12

    企业凝聚力与使命感热情与大西北的严寒搏斗,圆满地完成了设施的建设。“两弹”研究的科研人员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们硬是靠手工一点点打磨出许多精密要求很高的元器件。当1964年我国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后,立即震惊了世界,那些拥有核技术的大国都不相信,凭着如此落后的技术条件,中国会造出原子弹。“两弹一星”的成功,提升了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创业异常艰难。然而,再大的困难也没有压倒会战大军。在与困难搏斗的过程中,中国航天人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他们一步步实现光荣的梦想,迎来中华民族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当世界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高科技与高技术产业成为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美国的“星球大战”、欧洲的“尤里卡”计划、苏联的“加速发展”战略相继出台,日本也制定了“今后10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在这些计划和战略中,航天技术被各国列为重中之重。1986年,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4位老科学家坐不住了。他们联名致信党中央,建议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中国高技术。同年3月,经数百名科学家广泛、全面、严格科学论证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

    要》出台了。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