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次听人说要把他的未来建立在他的之上时,你可能会认为他有些过于天真。长期以来我们每一个人都被不厌其烦地教导:你必须做工作要求你做的事情,你应该把自己想做的事留到周末再做,如果每个人都按自己的喜好行事,那么什么事都完成不了。
从孩提时候起我们就被灌输这样一种观念:用作为生活的向导是不可靠的。你的父母会说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自私的;你还太小,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放纵自己(甚至是有罪的),在他们的眼里只承认需要的存在。在环绕整个世界的文化中,人们都用怀疑的眼光来看待。
“”与“需要”
在谈到和需要的时候,人们往往认为相对于,需要要实际得多,而则好像总是天马行空,虚无缥缈。也许眼下你有一些更艰巨、更沉重的“需要”:它可能是一笔需要分期支付的贷款;也可能是要念大学或要进托儿所的孩子;又或者是你已经失业1年多了。难道你还不应该为了这些放弃你的并且梳理你的需要吗?
事实上,你不应该这么去想,更不应该这么去做。如果你对自己的资本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就总能够考虑到这些限制因素。毕竟,你的资本就是你的职业生涯赖以建立的原材料。你首先需要找到自己的终生事业,然后才能根据目前的条件进行调整。换句话说,今天没有人会为那些只关心自身需要的人支付报酬。此外,你的某些需要也可以融入到你的当中:“我想挣够一笔钱把我的女儿送到那所重点学校念书……我希望找到一份能给我一些机动的时间陪生病的奶奶的工作。”此时,这些“需要”自然而然地使你升起了求职的。
也许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理由要求更多地注意我们的而不是需求。是一个积极的力量,是data后面的推动力;存在于你的身上,使你创造出新的东西,它不断地克服并超越种种障碍;使事情得以发生,并让你在遭受挫折之后,保持重新面对难题的勇气和决心。
相形之下,需要的存在则是基于你的匮乏,因而它只能对你起到负面的作用。不仅如此,需要也是被动的,除非把需要转变为——如“我的食品吃光了”的需要变成“我想吃东西”的,否则需要并不必然带来行动。此外,需要会让我们以一种孩童的方式对待周围的世界。在我们表达需求时,总隐含着一个未挑明的潜台词,那就是应该有某种类似于爸爸妈妈的机制,就像父母对孩子那样把一切安排妥当。“我需要……”往往带有一种乞求的色彩,它是一种请求而不是一个声明。而“我想要”则更为坚实,更能引起行动,并且更加能够产生结果。
明确你的
当你第一次思考“你想要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也许会被所有可能的答案弄得不知所措,比如:
· 拥有一辆高级轿车
· 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更多一些
· 减掉5公斤体重
· 杀死自己的老板
· 取悦老板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