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学的国际化是指理论、方法的共通性,即西方营销学对中国的意义和价值。“营销学在中国”主要指个案和应用的中国本土化。“中国营销学”则是指由于文化和区域的巨大差异引起核心理论构念及方法的创新,甚至产生新的范式(paradigm)。
不同的研究者或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重心,或做引进、或做移植、或做创新。尽管都有需求和价值,但取向和结果并不相同。个案更新是指在原有构架中加入或更替进中国的个案,这会更贴近中国市场,但并不足够。理论构念创新和方法创新是洞察中国消费者所需要的。
从公司的营销实战考察,全球营销的策略多样化、跨国公司的中国本土化制胜等说明营销本土化在近几十年中非但没有削弱,反而更受关注。
从理论和研究的角度考察,营销大师p、科特勒教授为何在1990年代后期要写《营销管理》的亚洲版?随着中国市场在全球重要性上升,2000年以来,哈佛案例、哈佛商业评论、国际主流英文媒体上中国的个案和内容从无到有,明显增加。中国市场研究和中国消费者研究正在成为新热点。
目前在中国营销学术教育界,对如何发展营销学科的看法不尽相同。比较一致认同的是,需要研究方法的规范和国际化,以及主张在西方教科书中加入中国的个案,即“个案本土化”。有的追求在西方范式中实现“国际化”,即西式理论模型套入或加入中国数据,可称为研究中的“移植学派”。创新学派则认为,只有西方的范式不可能完全解决中国消费者行为和中国营销的问题,更何况,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和智慧有其独特的价值,是中国人应坚持和发扬的,也是更具长远价值的。
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崛起,如张艺谋的《红高粱》(1986)和李安的《卧虎藏龙》(2001)在世界范围的认同和成功,再一次证明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道理。中国营销学者应从中得到走向世界的启示。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