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精神: 成就卓越团队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艰苦朴素 勤俭节约:节省每一分钱(1)
    勤俭节约是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刚解放不久,在南京路上好八连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别看八连战士都是粗手大脚的小伙子,但他们每人都备有一个针线包,用来缝补破了的衣服和鞋袜。为了节省鞋子,他们常常穿自己打的草鞋。理发箱、修鞋箱、木工箱和针线包,这“三箱一包”成了八连的传家宝(也成了解放军的传家宝)。他们还坚持节约“五个一”(一滴水、一分钱、一度电、一粒米、一寸布)的做法。连队的官兵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他们始终保持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

    葛振林是狼牙山五壮士幸存下来的英雄,但是他从不以英雄自居,他一生勤俭节约,安守清贫,感动了无数中国人。葛老离休后,他的衣着十分朴素,一身洗得发白的军装,经常是穿了又穿。在他的家里找不到一些时新的电器、家具,与院外的繁华形成强烈的反差。室内有一个七、八平方米的书房,极为简朴,一个旧式书柜中,整齐地摆着马列主义文集和军事书籍,书桌边惟一显眼的是一张崭新的真皮沙发,但葛老一直舍不得坐;旁边放着一张破旧的藤椅,已经松了架,椅子破了几个大洞,但葛老仍舍不得丢,一直坐在这张藤椅上读书看报,这一坐就是40多年。在解放军衡阳169医院住院期间,天气寒冷,护士怕他感冒,打开了空调,葛老便关上,护士趁葛老睡了,便又打开。从此,葛老醒来的第一件事便是伸出颤抖的手去试探,看空调有没有热风,如果有热风,他又去关上;有时护士见外面的阳光较暗,便开室内的灯,护士刚打开,葛老便关上。他深情地对护士说:“国家还不富裕,我们要节省每一度电,每一分钱,支援国家建设。”

    生前用过的一百多件日常生活用品中,有一件穿过20多年、已补过73次的睡衣。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他首先倡导不吃肉、不吃水果,常常是几个烤芋头就是一餐饭,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在周总理身上,这样的例子也数不胜数。1962年夏,周总理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他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原来,这张单子开着20多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括在内。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小事,铸就了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我党我军光荣传统的化身!

    发生在老一辈革命家身上的这些故事,虽然已过去几十年了,但今天读来仍感人至深,对我们每一个人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现在的生活条件,与、周总理生活的那个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生活条件再变,物质再丰富,也不能丢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本色。今天,我们强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并不排斥量力而行的提高生活水平,过“清教徒”、“苦行僧”式的生活,不是我们今天倡导勤俭之风的本意。新形势下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就是事业上要拼搏进取,工作上要吃苦耐劳,生活上要量入为出,自觉克服贪图安逸、追求享受的思想。这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立身做人的需要。

    勤俭节约从来就是我们民族的美德,从现代企业的观念来看,不仅是美德,同时也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企业已经越来越重视厉行节约,珍惜每一份自然与社会资源。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