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娟15岁便辍学卖菜了。
不多久,就卖得乏味和疲累,开始感慨自己心高命薄。
好在聪灵仍在,她会想方法填补空荡荡的心,她便拾起了众多爱好中的一个:集邮。
她的集邮也是从小学时开始,缘于邻居家爱好集邮的马爷爷的影响。她躲避妈妈的反对,偷偷摸摸坚持集了几年邮,后来渐渐搁弃了。
她家的菜摊在洛阳市涧西区天津路邮局对面的小街,邮局门口热热闹闹的邮市对她成了一种挡不住的诱惑。她常看到大户用面包车接送邮品――这正是1997年火爆的邮市场面。
她敏锐地嗅出了这邮票中知识之外的“商品”味道,比卖菜带劲!兴趣由此大增。她有意攀结了邮市里一位黄阿姨,一有机会就跑去套近乎,问这问那。黄阿姨是个炒邮行家,看中了小娟的聪慧模样。黄阿姨拍了拍小娟娇美的脸蛋说:“心高就不会命薄!”
黄阿姨有心收李小娟为徒了。她先给小娟讲了一番道理:每个人都有可塑的亮点,能否成功,就要看能不能及早发现并定向培养。
似懂非懂的小娟跑回家去,将她所集的两大册邮票拿来让黄阿姨看,她以为这便是她“可塑的亮点”了。黄阿姨的评价让她又羞惭了一回:无论从积累知识的角度还是从商品增值的角度,她的集邮都相差太远。
小娟羞红了脸。黄阿姨乘机提醒她,她身上的亮点是一种机灵和一股闯劲。
小娟的出众之处正是认准就上的勇气。这时经黄阿姨的点拨,小娟也有所领悟立刻连叫了三声“师傅。”
黄阿姨开始认真地当师傅了,从头教起,还让小娟在守菜摊时及空闲之时抓紧看书学习,弥补欠缺的文化功底。
师傅想让小娟来身边,一边摆邮摊一边学,为此特意去和小娟的妈交涉了一回。小娟的妈一个劲作揖苦叫:“求你了黄师傅,俺家快揭不开锅了,你别让俺闺女走那歪门邪道了!”
想让小娟妈转怒为喜并不难,师傅开始使招了。她先指点小娟小炒了几次邮票和小型张,小打小闹快进快出,赚钱不多,但小娟对此行的悟性却增进不少,学会了做票品增值走势的综合分析。小娟对师傅表示想大炒一把,师傅有意让她深入一次,笑说“你自己做主吧!”
终于,小娟以她自己的眼光瞅准了“43届世乒赛”小型张。她认定它还会疯长,就想方没法借到了1400元来见师傅,笑说:“来100张世乒赛小型张!”师傅惊喜不小,15岁的小女孩,仅这胆气便很了不起了!况且还这么有眼光!师傅问:“小娟!要是你手上有一万元呢?”小娟说:“有十万元我也敢全买!”
师傅下了个大决心,拿出一整包“世乒赛”小型张,共1000枚,按当日邮市价,共14000元,对小娟说:“一万四!你打借条拿走,日后是赔是挣都照数还钱――敢吗?”
小娟二话不说,拿起邮包给师傅行了个大礼,笑嘻嘻地走了。
小娟笑到了最后,时过数月,当价码涨到180元时,她才出手,获利16万多!
小娟的妈从来没想到“集邮”也能发财!小娟嗔问:“我可以自由创业了吧?”妈忙不迭地说:“去吧去吧。”
这一把,小娟炒来了“自由”,也炒来了她人生的初悟:生于贫贱之家的孩子照样可以有非凡的成功!
16岁的李小娟告别了菜市场,正式坐阵邮市。
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她懂得邮市和其它任何行当―佯,入门容易登高难,高处的大风景大功名都要有相应的大素质,首先是文化素质。她知道自己在邮市上还是一个道行很浅的小学生,斗狠争胜的胆气应该收敛一些,心力及资金的投资主要应放在提高素质上。于是,她在邮市附近租了一间房,买来了许多书籍,还请了洛阳大学的两名女高材生辅导她学习。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