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1988年的大陆青年,并非个个都是1988年的夏业良。早在1985年,现北大教授周其仁就已经在北京读到“私印”的张五常的《卖桔者言》(《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周其仁,2001年);1988年初,四川人民出版社将《卖桔者言》收入“走向未来丛书”出版,首印32000本,一售而空;1988年9月11日,弗里德曼在入住上海希尔顿酒店后,一位厦门大学的女同学登门求见,她当时已在翻译弗里德曼的著作,自费来上海只为听一场演讲(tan,1998)。
我认为,任何一个有求知欲的青年,只要读过《卖桔者言》,就难免想恭维张五常几句;任何一个愿意为弗里德曼无偿倾注精力的青年,若忽然遇见弗老,都难免喜不自禁。顶多可以修正的是,若那青年恰好是夏业良,当然就什么都不会发生。
(9)
夏文的修订版呼吁要为“张五常热”降温,要同学们不要过多关注“下场的主力队员”,而应该把仰慕的眼光转移到“来自中国大陆”的经济学者身上,其中包括杨小凯和钱颖一等人。夏业良不知道,学术可不是时尚,从来没有地域和年龄标准可言!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