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争议: 关于中国加入WTO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恪守科学精神
    随着产权和企业理论的兴起,很多经济学者追捧“卸责”、“偷懒”、“败德”、“信息不对称”、“机会主义”等新发明的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释社会上各种“欺骗”、“敲竹杠”、“损人利己”的行为。

    而张五常则认为,这些概念在理论上都是多余的,因为经济学已经把“人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最基本的假设,而无论是“卸责”、“偷懒”,还是“败德”,都是“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具体表现而已。创造这些新词,对理论本身并无增益,而只不过是“说完再说”或“用事实解释事实”罢了。在张五常的眼里,仅仅创造新名词,并不是学术贡献;而用事实解释事实,则是无耻。

    在《经济解释》这部书稿中,张五常利用了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和波普尔等人的科学哲学成果,用以处理经济学的概念和构筑经济学的体系。他恪守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原则,拒斥学术上的投机取巧,与浮夸卖弄的学者形成鲜明对照。

    区分理智与情感

    有些经济学者,将“道德”、“终极关怀”、“文化取向”、“阶级立场”、“意识形态”,与经济学科学混为一谈,草创出各种怪物。

    而张五常则从不把个人的情感和偏好,混入经济学科学的推理之中。他早在求学阶段,就已经在好莱坞教授人像摄影,举办个人摄影展览。到底做艺术家,还是经济学家,曾是他当年取舍的鱼与熊掌。今天,他仍然醉心于书法、古代诗词和艺术品收藏。但是,他的艺术才华却从未干扰他的科学逻辑。

    在《经济解释》这部书稿中,张五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洁净的学术范本,读者可以从中领悟,一个接受了扎实科学训练的人,是如何冷却自己的情感,将“好不好”(价值判断)、“怎么办”(政策建议)和“为什么”(科学解释)三者划得泾渭分明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