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争议: 关于中国加入WTO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金钱与专家意见
    1999年10月8日

    萨缪尔森说过:“只要我能写经济学,谁掌权都不要紧。”——专家总企望靠言论来影响社会,尽管败多胜少是意料中事,他们也还是乐于直抒己见。几个月前,美国240位大学和研究所的学者,包括以开创“公共选择学派”闻名的塔洛克(gordon tullock),联名上书克林顿总统,为微软等大企业撑腰。

    这封信大致是说:反垄断法本来是用来对付垄断者“高价格、低质量”的行为的,但是现在情况恰恰相反,消费者享受着不断降低的价格和不断提高的质量。一些竞争对手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便转而向政府寻求行政帮助。最近政府几宗针对微软、英特尔、visa卡与万事达卡的反垄断诉讼,推涛作浪者都不是消费者,而是被告企业的竞争对手。这个现象令人忧虑。自由竞争才是信息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呼吁有关当局撤销那些证据不足的反垄断起诉,云云。

    这封信立场鲜明,道出签名人的心声;这是给总统的公开信,签名人也都知道;后来,这封信连同240位签名人的姓名和所在院校,以全版广告的形式,同时刊登在6月2日的《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上,签名人也没有异议。

    问题是,新闻界两个星期前才披露,给两份报纸的广告费,是由微软公司支付的。争论便由此而生。一位签了名的经济学家哈奇姆(simon hakim)表示,要是他早知如此,就不会签名。不过,另一位经济学教授利波维茨(stan j. liebowitz)则说,尽管他事前也不知道,但谁来付钱刊登公开信,根本不影响他的立场。

    争论的焦点是,微软到底应不应该资助为自己辩护的人、并传播有利自己的观点?专家、学者、评论员,在研究和发表观点的时候,应不应该接受企业的资助?而大众又应该怎样看待那些得到资助的机构所发表的意见?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