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繁体字版序)
這幾年來,國內刊物上的經濟散文如雨後春筍,觸目皆是。是好現象。論經濟,不管用什麼文體,邏輯推理不能避免,這對中國青年的思維是一種鍛鍊,而以散文下筆,在一般大眾刊物發表,作者一定要儘量寫得淺白,而淺白對思維有更大的幫助了。在深淺的問題上,三十多年來我的看法與高斯的如出一轍:他和我看不懂的經濟學文章,應該是錯了吧。
國內的朋友說,經濟散文是我發明的,起於《賣桔者言》。不知是真是假,但既然那麼多人這樣說,我就倚老賣老,建議花千樹出版一系列以經濟散文結集的書籍。可取的作者不難找,大部分是國內的。但若出版第一本落筆打三更,沒有市場,那麼一系列云云就不容易繼續下去了。
是的,我認為可取的作者不難找。問題是他們的文章要編輯處理的地方甚多。通常是長的過長,短的太短;一般地不夠清楚,加上寫的是以中國大陸為背景,香港的讀者總要有一點啟示才有興趣讀。左揀右擇之後,花千樹決定以薛兆豐開鑼。這可不是因為兆豐的經濟散文分外精彩,而是他的文章長短適宜,文字上需要下的編輯工作不多。這是成本較低的選擇了。
問題是,兆豐的經濟散文有論文的味道,不是純真的散文。這個青年把為文之道看得太認真,有時咬文嚼字,不夠瀟洒。話雖如此,整體來說他的文章可讀。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