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在中国,ibm成功的同时,它并没有更多的余地去为此骄傲。厂商之间的激烈竞争已经使ibm的优势很小。价格在不断下降,价格下降的压力还会增大。最新的挑战来自联想公司,在1996年最后三个月idc市场份额排行榜上,联想公司已跃居首位。”
几乎所有研究中国it史的人都知道,1996年是中国it业的决战之年。联想在那一年终于洞悉了赢利的秘密:科研成果+规模生产+规模营销=可观的规模经济效益。
联想涉足电脑领域之后,除提供商用微机外,也开始向家用电脑市场突袭。联想在1992年开始筹划“家用电脑”的概念,在1993年正式喊出了一个伟大的口号——“让每一个中国家庭都拥有一台电脑”,这就是著名的“1+1”行动。在美洲和欧洲没有“家用电脑”和“商用电脑”的区别,它们被统称为“个人电脑”,但联想煞有介事地推进最终使“家用电脑”在中国大行其道。到了1994年底,中国的电脑用户和主流厂商都接受了“家用电脑”的概念,就连美国人也承认了联想的创举,接受了“one plus one”。
联想的第一代“1+1”电脑零售价只有三千多元,它既无硬盘,使用的又是黑白显示器,目的不过使家庭用户运行软件和学习电脑的得到满足。它的性能与价格都与商用机有天壤之别,但它让消费者能够买得起和用得好,使电脑不再是神秘的怪物,变得简单和便宜,于是它便成功了。
1994年联想推出第二代“1+1”电脑,它保持了第一代使用便宜的特点,但配置及性能方面都开始与商用机相差无几。第一代“1+1”电脑满足了家庭的试探性购买,第二代“1+1”电脑则满足了他们购买更完善、高档产品的。于是,联想又成功了。
1994年的香港联想上市使柳传志感觉到“跃龙门”的计划得以实现,但联想依旧只是一个“小龙崽子”。很多问题阻碍联想变成龙。柳传志非常清楚联想与世界级大公司的差距悬殊:“我们自己可得明白,国外大公司确实是巨轮,我们现在是只小帆船,出了海了,但是要非常小心地行驶……”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