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赢你的大学: 校园励志实录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它们是一家人(2/2)
    大三时,他整天整天地呆在清华大学图书馆里。图书馆的新馆是由邵逸夫资助的,里面全是工科书籍,以及各种资料和光盘,很多是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的。其中的计算机分馆是方刚经常去的地方,很多原版引进的计算机资料不仅更新快,而且很全面。到后来,他的身影由新馆转移到旧馆,很多时候甚至连一日三餐都在那里。

    旧馆的外观不如新馆气派,相比之下甚至显得很老气:外墙爬满了茂密的爬山虎,给人以安详而幽深的感觉。这里的藏书以人文社科类为主,清华大学渊远流长而深邃的人文精神就保存在这里。

    那段时间,方刚是在与朱自清、闻一多、俞平伯、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大师的精神交汇中度过的。读着这些曾经对清华有着深远影响的思想大师的著作和传记,用方刚的话说,那种兴奋真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如果对清华这么好的精神财富视而不见,那么就是入宝山而空手归了!”方刚感慨万千。

    现在一谈起大学,人们便会说起大学里的“大楼”与“大师”。蒋南翔就任清华大学校长时引用了原清华校长梅贻琦的一句话—“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段话后来不知道被别人引用了多少遍。大学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上和文化上的存在。与学校直接相关的大师以及与之相联的社会文化氛围的存在,也使学校的文化内涵显得绵长厚重。

    不管是为清华凭添了厚重文化气息的大师,还是经常与同学们接触的教授,方刚都认为他们“个个都无比好。”他们都是在关键时刻帮助我实现了从兴趣到理想的转折。”方刚说。

    这样的经历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个理工科学生为什么会去做语文家教。方刚惟一的一次家教经历教的是语文。那个上初三的中学生学习总是没有感觉,对语文似乎都失去了兴趣。阴错阳差,方刚出现了。

    “这篇文章需要背诵,怎么你连念都念不通,还有不认识的字?”方刚说,“你把书合上,我给你背一遍。”

    方刚所辅导的课文恰好是《岳阳楼记》,它可谓生于斯长于斯。在那个学生充满惊异和敬意的眼光中,方刚把《岳阳楼记》高声背诵了一遍。在背诵的时候,他还没什么感觉;而当他拿起书,给那个学生讲解的时候,他突然产生了异样的感觉。他突然感受到,在“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叹中,所流露出的不是惆怅而是一种不易察觉的畅快。这是在他读了大量的课外书和古代典籍后,重温中学课本时完全不同的感受。

    在家教的过程中,方刚印证了很多心里曾经模糊的人文观念,进行了一个新的自我调理。他再一次感受到清华人文素养的无比深厚,他被激励、被鼓舞,一头扎进故纸堆里了进行着更畅快的阅读。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