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心里直犯嘀咕:虽然孝感只是个地级市,但要找一个只知道名字的学生,简直就是大海捞针。怎么办?难道就此宣告这篇报道泡汤?不服输的陈海静下心来,把手中的信息仔细地读了一遍又一遍,在只字片语中寻找着蛛丝马迹。果然,他发现这名学生曾经联系过一家律师事务所。陈海马上利用114查号台找到那家律师事务所的电话,费尽周折地联系到当事律师。在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并取得了律师的信任后,陈海最终和那个学生取得了联系,这次采访任务圆满告终。
直到今天,陈海对自己的这次采访经历依然记忆犹新。“后来我每次在应聘记者时,都会把这件事说给招聘人员听。当时在那样的情况下我能找到那个学生,的确是觉得挺自豪的。”这篇报道后来被《法制日报》以头版头条刊登出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甚至惊动了湖北省教育厅以及那位学生所在学校的领导,他们亲自给陈海打电话询问此事。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放弃了文学梦的陈海更喜欢当记者写新闻报道的感觉—一针见血,每一个字都充满力度,令人血脉贲张。而这些视角独特的新闻报道也让他得到了作为大学生的最高荣誉—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一等奖。
由于在校期间的“离经叛道”,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甚至学校的领导都知道了陈海这个人。一次,他在以特约记者的身份采访华中师范大学校长、著名大学者王庆生先生时,他将自己的经历绘声绘色地侃了一通。王庆生校长听罢后笑着说:“不错,我们学校还有这样的人才。”“其实这是我‘自我推销’的方式,否则全校有这么多学生,校长又那么忙,怎么可能认识你?那可是副部级干部呢!”陈海笑着解释自己的大胆行为。事实上,王校长后来也一直关注着陈海的成长,直到他离开武汉赶赴京城。在陈海的毕业纪念册上,王庆生先生写下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祝愿。
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多数大学生似乎更愿意采取一种被动的方式来接受别人的注意、赏识和认同,最后往往落得“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境况。实际上,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人们更愿意与那些懂得表达、懂得表现自我的人接触。向目标对象有技巧地进行自我推销,这是无数大学生需要补的一堂课。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