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个性求生存
1.性格要与职业合拍吗
据某报新闻报道,重庆有一个会计携巨额公款神秘失踪,近日投案自首。该会计声称,他并非为贪财铤而走险,而是为了报复与自己关系紧张的单位领导。心理学者分析,从他的行为来看,其性格存在诸如做事不计后果、缺乏责任心、偏执等明显缺陷。而这些性格特点恰恰是财会从业人员的大忌。
心理学者还指出,职员的性格应该与职业相匹配,才能使个人能力得到最好的发挥。比如,党政机关单位,比较喜欢性格稳重的学生;外企倾向于招收外向、活动能力强的。
现今的职场中,因“性格与职业”的选择发生错位而导致从业的失败,已逐渐成为职场人士越来越面临的严峻问题。性格并无好坏之分,但性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的匹配度,却决定了事业的成功与否。
专家认为,只有当性格与职业相匹配,并有能力相支撑时,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了解自己的职业气质、能力,分析自己的优劣势,结合自己的教育背景、工作经验,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
性格决定着职业发展的长远。性格若能与工作相匹配,工作中更能得心应手、轻松愉快、富有成就。反之则会不适应、困难重重,给个人的发展和组织造成影响。
人是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成熟的,而性格与职业有着密切和根本性的联系。在适应社会过程中遇到性格与职业选择错位的问题时,也是非常普遍和正常的。关键是自己如何针对自身的弱点,努力弥补不足,从而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当然这里的“控制”不是“压抑”自己的个性,而是“压制”那些冲动的、不理智的和盲目的情绪。
当然,持反对意见的也不乏其人。反对者认为,职业和性格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性格合适可能对工作有促进,但性格不合适并不意味着就不能胜任某项工作。职业心理测试只能涵盖性格的一部分,职业可改变,但性格很难改变。实际上,职业要求的是一种素质,而非性格。
根据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stephanmotowidlo博士的结论,对工作表现,或者说是完成任务的效果来说,传统的一维定义,掩盖了性格和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强调了智力的重要性。他倾向于将工作表现一分为二:“完成任务的能力”和“上下承接的能力”。
stephanmotowidlo博士认为,“完成任务的能力”是对能力的一种传统观念:人们完成特定工作的表现如何,比如灭火、教书、写故事。“上下承接的能力”衡量的是与特定的任务没有关系的那些方面的表现,比如志愿活动、额外工作、合作、遵守规章制度和进程,以及对组织目标的认可,这些是与工作表现同样重要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