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真正商业竞争中的广东发展银行,很快就领悟了施于熊这个融资想法的奇妙之处,他们携手干了起来。因为在广东发展银行的成功,后来,施于熊与中国银行北京总行谈起来就比较容易。这样,从2001年开始,柯达兑现了数亿人民币的承兑汇票。在2002年,柯达民用部门卖给经销商的10多亿人民币的货物里,承兑汇票占了17%。
对于kex的融资,更是有味道。柯达快速彩色冲印店有几千家,但最大的店资本最多也就1 000万元。对于中国的大银行来说,1 000万元的规模根本不理你。但几千家店加起来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施于熊同样是利用柯达在中国的投资地位,来给kex做融资安排。
柯达卖一个彩扩机给店主,价值是50万。kex把机器押给银行,银行拿出25万给kex,融资是3年,利息最优惠(是利率+0.5个点)。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在做这个业务。kex的融资计划显然促进了柯达在数码上的竞争力。
数年以来,施于熊的新融资计划,在隐秘之中被坚定地推进。这家跨国公司再一次老练地借助金融手段,大规模利用中国的银行资本,为“98协议”之后kex的扩张注入了资本。这是一个成功的选择。这家跨国公司显然不会放过一切机会,来为其在华的商业扩张服务。
位于上海浦东新金桥大厦的柯达上海国际贸易公司,很快也加入阵营,源源不断地向正在疯狂扩张的kex店提供“弹药”,输送冲印机等柯达的产品。
在上海外高桥开发区成立国际贸易公司之前,柯达的冲扩机因为内销权的问题,要由日本公司norfia在华的合资企业来卖,问题是柯达每发展一家kex店都要告诉它,市场同时也让这家日本公司占有了,对kex和彩扩机的技术保护都不利。
中国大陆以前的政策不允许外资在华成立贸易公司。后来,上海市在外高桥开发区做试点,做一些变通,外资企业可以在外高桥开发区做贸易公司。通用电气、西门子、飞利浦,包括一些日本大企业,很快都来到这里建立了贸易公司。当时,正在全力扩张kex的李明和向高层提出,柯达也应该像其他跨国公司那样行事。罗切斯特便允许在此注册成立贸易公司。这家贸易公司相当于柯达的分播中心,把全球的产品拿进来,再分销到国内。它很快就把握了自己的角色,为kex的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98协议”为这一股正在上升的商业潮流注入了新的强大推动力。
4年大谈判之后,“98协议”落地,柯达在华精心培育的制造业与其预先组建的商业力量开始汇合。柯达一线的商业经理们立即感受到了“98协议”带来的冲击。
这家跨国公司在大陆彻底告别了漫长的转口贸易模式,转变为本土生产的销售方向。柯达一线的商业经理们迅速与本土的几大工厂理顺关系,立即投入了把柯达12亿美元投资转变为商业影响力的工作。
“98协议”之后,这家跨国公司在华的影响力和品牌力量日渐深入。柯达ceo每年来华两次,不断推动柯达与中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关系……三大合资企业在快速的整合后,迅速成为一流产品的制造者……这家跨国公司在大陆的商业野心越来越能获得柯达在大陆资源体系的强大支持。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