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攻略: 公司高速成长的中国法则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改变自己而改变世界(4)(2/2)
    在蒙牛餐厅门口,立着一块牌子:“如果你打算剩饭,请不要在这里就餐”。进了里面,每张饭桌上,仍然立着一块牌子:“若想剩饭,请不要在此就餐”。

    如果剩了怎么办?向公共事业捐款50元。如果执行不到位怎么办?古汉语留下个典故叫“杀鸡骇猴”,蒙牛反其道而行之——“杀猴骇鸡”。且看这一则:

    在蒙牛,有“一只苍蝇卖50”的说法。如果你在食堂发现一只苍蝇,那就可以向食堂经理老赵“卖”50块钱。老牛说:“这也是一种‘与自己较劲’。本来是大家的责任,但我们就让老赵一个人捐;捐得次数多了,大家就会自我反省:‘不能再让老赵替我捐了……’就凭这一点,也得把苍蝇消灭干净。”

    在蒙牛,迟到了,开会响手机了,着装不符合要求,都以捐款来约束。违反规定即自动向公共事业捐款,25元到100元不等。

    在蒙牛,称呼上也有一番“较量”。无论上级对下级,还是下级对上级,公司主张直呼其名。为什么?为的是淡化职务带来的等级色彩,创造一种人格平等、民主决策的文化氛围。不过,“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除了级别差异,还有年龄差异,这一点执行起来非常困难。为了消除大家的直呼障碍,牛根生给自己起了个英文名字“纽森”。

    文化是一种选择。有的公司与蒙牛的选择不同,他们主张人与人之间尽量称呼职务,目的是通过“职务角色”的提示,对上提示责任感,对下辐射执行力。

    这里无所谓谁是谁非,不同企业会有不同的需求,如创造性大的it业可能需要淡化职务角色,秩序性强的传统工业可能需要强化职务角色。即便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需求。任何规矩都要因时顺变,与时俱进,坚持发展论与阶段论的统一。称呼亦然。

    好在蒙牛是个灵活的公司,它没有把称呼问题上升为“大是大非”的刚化原则,而是一种众人倡导、大家监督的软规则。谁在该称呼名字的场合喊成职务了,众人哈哈一笑:你俩被抓了!喊的人与被喊的人各捐25元,充满谐谑。牛总被“抓”的时候最多,因为脱口叫他“牛总”的人最多,他有时掏出50元,一并把两个人的捐款都交了。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