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内幕: 一头牛跑出了火箭的速度!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变“时间差”为“品牌差”
    2003年上半年,一个起先叫做“”、后来更名“sars”的暴君,不知从哪里突然跳出,酿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恐慌!

    “”期间,纵观全国食品市场的变化,可以发现一个基本规律:开始是正冲击,人们一方面怀着“买得越多,接触越少”的心理,另一方面受“封城”、“封路”等传言的影响,纷纷抢购,在家囤积,于一日之间购进一周、一月的需要量,造成市场供不应求,严重断货;接着是负冲击,抢购风后,形成一段“供求断裂带”,需求锐减,市场空前冷寂。一张一弛之间,拨动了多少企业的神经,先动后动不动,主动被动盲动,方寸之间,或者扬帆高歌,或者罢橹低叹。

    北京“”疫情最重,这种反应也最明显。4月20日前后,北京爆发了持续一周的抢购风潮。

    蒙牛乳业立即应对,一方面,发文发函,严禁分公司与经销商涨价,违规者开除或终止其经销权;另一方面,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调整供应结构,向北京等疫情较重区倾斜——因为牛奶是最能增强免疫力的食品之一,将北京的日供量提高到原来的200%。结果在其他牛奶先后断货(主卖场)的情况下,蒙牛一家独撑危局,有力地支援了北京人民,也有力地提升了自身品牌。

    此举也赢得了商业人士的赞同,北京、广州、深圳等地的大型商场超市,均向蒙牛写来感谢信。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