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悲呼“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李白长叹“弹剑作歌奏苦声,曳居王门不称情”,还有陶渊明、刘禹锡、苏拭、白居易……这些才高八斗的读书人,并没有因为知识的力量而人生幸福,事业成功,而是终生都在理想的不现实,现实的不理想的两难处境中挣扎。
实际上,知识又岂止“不救饥”,甚至也不能“救国”。
有这样一个故事。赵武灵王让李疵去中山国侦察是否可以攻打它,李疵回来报告说:“可以打,中山国的君王饱读诗书,并且喜欢交往住在山洞中的读书人。”
赵武灵王说:“照你所说,中山君是位贤君,怎么可以攻打呢?”
李疵说:“不然。君主读书有学问,尊敬隐居的读书人,战士就会减少,战士少了,军队力量就削弱。君主尊崇他们,农夫就会懒惰。农夫懒惰,国家就贫困;兵弱于外,国贫于内,不亡国还等什么呢?”
赵武灵王说:“好。”于是就把中山国给灭了。
所有这些,都不能不让今天的年轻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知识真的就是力量吗?这个被古今多少读书人蘸着毕生苦痛画出的问号,至今仍然高高地挂在我们的头顶。很多人搞不清楚这个问题,是因为混淆了知识与认识现实的关系。
在北欧神话里,宇宙的中心是一棵称为尤加特拉希的大树,它生机盎然,枝叶覆盖整个天地。在树根末端,有三眼泉水为宇宙树提供水分。其中一眼由巨人密密尔看守的,因而得名密密尔泉。
密密尔泉充满了知识,关于整个天地、九个世界里发生的一切事情的知识,都包括在它清澈的泉水中。因此,无论是谁,只要喝了密密尔泉的泉水,就能变得富有知识。
但是巨人密密尔却一步不离地看护着泉水,不让任何人靠近一步。除了他自己,天地间从来也没人喝过密密尔泉水。每天,当晚霞映在泉面上时,他就会汲上一杯知识的泉水喝掉。天长日久,他变得越来越渊博,几乎知道天地之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
有一次,旅行者奥丁来到了密密尔泉旁,正好碰上了去汲水的密密尔。看着清澈的密密尔泉水,奥丁的心中激起了一种强烈的求知,他向巨人说:“密密尔啊,请让我喝一口这知识的泉水吧!”
密密尔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休想。”
“密密尔啊,知识那么可贵,我追求它们的信念是那么坚定,我愿用我所有的一切东西,来换一口珍贵的泉水。”
巨人听了奥丁的话,有点心动了,于是说:“奥丁,如果你能够牺牲你的一只眼睛,把它丢到泉水里去,我就让你喝一杯知识的泉水。”
奥丁有点犹豫,但很快他就作出了决定,把右眼挖出来扔到了密密尔泉水里。那只眼睛稳稳地落到了泉底,透过明净的泉水,向上张望着宇宙。
奥丁喝了一杯泉水,变得很有知识。密密尔很惊讶,对他说:“你追求知识的决心竟这么坚定,那好吧,如果你把另一只眼睛也扔到泉水里,我就让你喝个够。”
奥丁心动了,但也很快做出了决定。他说:“我不能。如果我把仅有的一只眼睛扔进泉水,即使能得到再多的知识,我对眼前的世界仍然一无所见。”
奥丁是明智的,他知道追求知识不能以牺牲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为代价。
每个社会的知识包括价值知识和工具知识。价值知识是人们用来作价值判断的一套关于好坏、对错、是非、善恶、廉耻、荣辱、美丑、贵贱和成败的价值观念或价值标准体系;工具知识则是一切用来表现或表达价值文化的手段体系。
恩格斯曾经说,任何人都要受三种限制:一是时代,二是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三是思维能力。这里谈到的限制,就是知识对人生的伤害之一。康德曾经提倡“拒绝知识,为信仰留出地盘”,也是把知识作为隔离人与信仰的一种力量。
我们没有康德那种终极关怀的视野,即使从纯粹实用主义的角度考察,也可以轻易得出结论:知识可能成为学习者的脚镣手铐,甚至绞架。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好学生”走上社会以后,表现却往往并不如人意的症结所在。
人类获得知识的根本目的,首先就是为了给自己创造幸福。知识本身,是人类战胜自然与社会挑战的经验,可以让自己更有力量,可是在很多时候,在不少人因为知识变得更高更强更勇猛更富有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它的另一面,也成为对幸福成功人生的伤害,使人迂腐、使人穷酸、使人软弱,乃至让人走向穷途末路!
铁板烧博士指出――
如果知识不能让自己更成功更快乐,而是让自己更沉重更痛苦,那么我们就是在用知识伤害自己的人生,必须进行反思了。
而如果知识能让我们在适应环境的前提下,抓住变和进步的关键,以自己所学适应社会所需,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创造价值,或者用一句话来概括,赋予我们获得成功和完善人生的权力,那这种知识就是我们得心应手的兵器。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