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去郯国时路遇程子,一见如故,两个人就在路上停车交盖谈了一整天。说话间,孔子让子路拿一束帛送给程子。子路不理会。过了一会以,孔子又让他拿一束帛送给程子。
子路再也忍不住,很不屑地对孔子说:“我听说君子不能不经人介绍而相见,就象女子不能没有媒人就嫁掉一样。先生您这样做不是违背了做人的准则吗?”
孔子说:“程先生是天下少有的贤人,我们现在不表示一下敬意,以后就没有机会了。大的道德我们必须遵守,不能马虎,这些小的准则,有些出入也是可以的。”
这就是孔子关于大行不顾细谨的思想,其中也包涵了人生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则:大仁不仁。
我们通过秦末的项羽和刘邦两个人的对比来说明这个道理。对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韩信有一个一针见血的评论:项王平时对人恭敬慈爱,言语和善,如果士卒有疾病,就会哭着喂药喂水,并把自己的吃喝全让给他。可是当有人立了战功,应当封官时,他却把印抓在手中,都玩出了缺口,也不舍得交出去。这就是所谓的妇人之仁,是很难成就大事业的。
如果只看项羽待人的恭敬慈爱的态度、给士卒喂药喂水的关怀,的确有仁爱之心。可是到了后面,把印拿在手里舍不得给别人,却暴露了其本质:小家子气。
与项羽的妇人之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残暴。项羽攻齐,杀田荣,立田假为王,坑降兵,掳妇女,毁城郭房屋无数,齐民纷纷起来反抗;在新安城南骗秦兵放下武器,然后坑杀降兵二十余万人;进入咸阳后,杀降王子婴,并下令屠城,烧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灭。
妇人之仁的爱是短浅的,没有宏大胸怀的,因为这种爱的范围,只局限于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而不是从普天下的所有人出发,因此没有兼爱天下的气魄和勇气,因此是成不了大事的。
与此相反,刘邦为人却是大仁不仁,也就是用博大的胸怀来对待天下人,而不是一时一地的表演。他处处表现出小处随便:以酒色为娱,嘻戏为乐,还曾经干过一些偷鸡摸狗的坏事,被当地百姓批评为不仁不义的无赖。
然而,当刘邦以沛县亭长的身份,押送一批犯人到骊山去的时候,犯人沿途多有逃亡,刘邦不是追杀逃亡的人保全自己,而是把所有人带到丰西泽中,让大家停下来一起喝酒,夜里就解开犯人的锁链让他们逃走。犯人中有十几个人愿意跟从刘邦起事,于是刘邦就带着他们逃往邙砀山中。
按大秦律例,误了押送犯人的日期都要斩首,更何况故意放走犯人?在秦朝最强盛、管理最严密也是最严酷的时候,刘邦放走了那些无辜的平民,却把杀头抄家的危险留给自己,这是何等的大仁!
后来,刘邦在攻向咸阳的过程中攻心为上,不以攻城为意,因而吸引天下英雄,收彭越于昌邑,张良引兵跟从刘邦,到了南阳,秦南阳太守投降,再向西进,沿路诸城均降,三秦父老以沛公为仁厚长者,望风而归。
刘邦不战而屈人之兵,使天下无数生灵得以保全。比起项羽为士卒喂药,这又是何等的大仁!
曹操与袁绍决战前,曾经对郭嘉说:“袁绍地广兵强,我想讨伐他,但力量不足,怎么办?”
郭嘉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通过对比袁绍和曹操,提出了十败和十胜,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在“仁”上的胜败。郭嘉说袁绍“见人饥寒,恤念之情形子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所谓妇人之仁耳。”
曹操听完以后说:“我知道了,袁绍为人,志大才疏,表面严厉,胆子却很小,猜忌苛刻却又没有威严,兵力虽强但布署混乱,将帅骄横,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然丰富,但那都是给我准备的。”袁绍和项羽一样,是“妇人之仁”,而不懂得大仁不仁,结果都失败了。
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就应当“大仁不仁”,有博爱天下的胸怀,而且也应该有容纳天下的气魄。目光总盯在一时、一地和一两个人的身上,是成不了气候的。
铁板烧博士指出――
大仁不仁最重要的一点是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对于阻碍前进道路的东西,不管是人还是物,一有机会立刻清除,毫不犹豫。所谓芝兰当道,也不得不除去。这是为了大利而不顾小利的思维。
古代狂矞、华士二兄弟,上不臣天子,下不友诸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似乎是鼾睡在自己榻上,与他人并不牵连。然而姜太公来治理当地,想以爵禄驱使豪杰为他们效劳,偏偏两个不受爵禄的人横亘前面,这恰恰是阻碍了道路。姜太公如何容得他们,立刻下令把他们开刀问斩。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