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惧是一种小心谨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当主人生高歌猛进时,保守稳重,处进思退;当人生陷入一淡与低谷时,告诫自己不要消沉下去,要依然保持追求的心态。
戒惧不是放不开,更不是畏惧,退缩。人在逆境中,往往会走入过度保护自己的误区,除了造成行事放不开之外,还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压力,容易感到四面八方都有压力,喘不过气来,感觉随时都可能粉身碎骨。
富贵如刀兵戈矛,稍放纵便销膏靡骨而不知;贫贱如针砭药石,一忧勤即砥节砺行而不觉。
只一句话,便点破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区别,那就是:中国哲学从本质而言是一种生存的智能,一种避免生命坠毁入危灭之途的智能,可谓一语中的。《易经》中说:“君子,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可以说,戒惧心是中国人生的基本修养之一。最早系统论述这一点的,是中国最杰出的忠臣之一魏征,他是针对帝王治国而。魏征熟谙历史,深知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是由于帝王忘乎所以,无心政治,因而导致了国家的危亡与覆灭。
唐贞观五年,唐太宗李世民感慨说,虽然国内相安无事,四夷宾服,但自己仍“日慎一日,惟惧不终”。魏征回答说:“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安而不可忘危的道理对个人来说也是一样。在危险的环境里,人往往能平安度过;可是环境比较顺利,人生盛事不断时,却容易留下摔跟头的隐患。原因就在于;面对前者人们能兢兢业业,小心翼翼;对待后者,往往放松警惕,不知要提前准备退路。
以战国时的范睢为例,他以“远交近攻”的策略说动秦昭王后,被秦昭王拜为客卿。以后又为秦昭王出谋划策,废黜了专权的宣太后,驱逐了把持朝政的穰侯、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等人,维护了昭王的绝对权威。
昭王于是拜范睢为相国,封为应侯。
这时,燕国人蔡泽来到了秦国。在咸阳住下后,他放风说:“燕国来了一位士人蔡泽,非常能言善辩。他说如果他一旦见到昭王,昭王一定会因此把你扔到一边,撤掉你的丞相职务。”
范睢决定见一见这个不速之客。
蔡泽见到范睢后,对他直言不讳地说:“人们常说,太阳运行列中天便要偏西,月亮圆满便要亏缺。物盛则衰,这是天地间的自然规律。你现在功劳很大,官位到了顶点,秦王对你的信任也无以复加,正是退隐的好时机。这时退下来,还能保住一生的荣耀,不然的话,必有灾祸。这方面的教训是很多的。想当年,商鞅为秦孝公变法,使秦国无敌于天下,结果却遭到车裂而死的下场。白起率军先攻楚国,后打赵国,长平之战杀敌四十万,最后还是被迫自杀。又如吴起,为楚悼王立法,兵震天下,威服诸侯,后来却被肢解丧命。文种为越王勾践深谋远虑,使越国强盛起来,报了夫差之仇,可是最终还是被越王所杀。”
范睢听了,不禁耸然动容。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