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慕吧,那150平米的soho住宅
“当我做到了第二年的时候,我的业务上己经比较稳定了,一共有了10多个比较固定的客户。这时,于敏突然提出要去找工作,因为她是学金融专业出身,总向往在银行、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里上班。为了不影响她的前途,我尊重她的选择。”
“而我呢?很多朋友劝我将工作室做大,注册正式的文化公司,广泛招聘员工,大干一番。经过三天的思想斗争,我做出一个决定: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原因很简单,我在原来的公司工作时,看到了领导员工工作的困难程度,而我的工作室虽小,但船小好调头。何况我从来没有过管理经验,又怎么能将公司做大呢?”那时,他只有22岁,对美术设计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但懂得“厚积方可薄发”的道理。在实践中,也觉得自己做的业务量越多,就越感觉到自己技术上和艺术思想上的不足。因此,决定半工半读,继续自己的soho生活。
1998年4月,李刚走进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研修班,将他半年来积攒的2万多元钱全部用在了学习上,白天上课,晚上工作,经常需要工作到后半夜。因此,他索性不再去开拓市场。
这时,有些朋友就很不解,本来红红火火的事业一下子做得冷冷清清。原来固定的老客户也有一些因为他交活的时间总是拖延,也相继离去了。但于敏却坚决支持他的决定,见老客户日渐离去,便利用休假期间找寻新客户,而且一到节假日便拽着他拿上礼品到那些流失的老客户家去拜访,向他们说明自己的现状,同时向客户承诺,一年后免费为他们做两个月。
漫长的1998年过去后,李刚迎来了事业上新的曙光。这一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第一件事便是信守诺言,用两个月的时间为原来的老客户们免费制作,一来可以沟通情感,二来可以验证他的学习效果。当他为最大的老客户免费制作完他们的产品宣传平面设计后,北京某科学研究所的一位负责人亲自找李刚洽谈合作的事。最后,双方商定将李刚的办公场所搬到他们的科研所,一切费用全免,而条件是李刚只需每月为他们做一次平面设计工作。
这样,终于验证了自己的能力,搬出了简陋、潮湿的地下室……
2000年8月,李刚以公平竞标的方式,战胜了多家竞争对手,其中包括他第一次在北京打工的那家广告设计公司,取得了国家建设部的一个价值30万元的大项目。原来那家公司的老板拍着他的肩膀说:“好样的,有出息,你不仅信守当年的承诺,而且还接了这么大一个项目。现在我的公司壮大了,我给你20万年薪,作为制作费,另付你10万元作为培训费。怎么样,将你的沐子工作室归入我的旗下吧!”当时,就婉言回绝了老板:“经理,多谢您的好意,您别忘了,我离开公司三年多了,过惯了自由自在的soho一族的生活。钱虽然对我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追求设计艺术的自由!”老板当时很感动,并表示只要他愿意,30万年薪随时恭候。
李刚清楚靠天不如靠己。因此,他的每一件作品,无论大小,都会在创意上下功夫,力求做到富于个性化。一次,一位老客户要李刚为他设计一个封面,并从口袋里又拿出一本书说:“这本书是台湾出版的,你只需要将书名改一下,就成了咱们自己的作品了。”他当即回绝:“我有自己的设计思想,符合这本书的风格,可以重新设计,用不着‘偷’人家的。”“这怎么叫‘偷’呢?这叫资源整合,你最近总是孤傲自满,你再执意不做,我以后就不来了。”
这件事让李刚反思了很多,的确,自从他强调设计思想后,就有很多客户丢掉了。“在我看来,这是没有价值的业务,我宁愿不做,介绍给别人。由这件事,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便是“soho式整合营销”。从此,他开始在各类人才信息网站、报纸、刊物上登载我的个人信息,通过这些媒体广泛搜寻业务,然后又通过这些媒体广泛招聘相关人员,再有这样的业务来,便将其介绍给别人,而自己却只收取微薄的提成费用。有时也能遇到开价又高,又能施展他艺术才华的业务。
现在,李刚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在北三环内,买了一幢150平米、商居两用的soho式住宅,车也换了两辆,又建起了“沐子网”,没事便一个人泡在网上整合资源,整合信息,整合生活,也整合他的自由!
并非人人都能成为soho族,如果要成为soho族一员,必须有实力、勇气,此外,还需要许多条件:
⑴要在某一方面有专长。soho族的专业能力是赚钱的利器,也是与他人竞争的能力。
⑵具有坚强的自制力。事实上,soho族想拥有成功的事业,需要具备比一般上班族更为严谨的工作心态、更积极的工作特质。
⑶一定的经济实力。有稳定的财力作后盾,使得你创业的初期无后顾之忧,方能够全心全力地工作。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