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貌比金银更容易引起盗心。
——莎士比亚
学会思考,就是要把握时代脉搏,认清时代特征,融入时代潮流,在寻找人生坐标时,才不至于自我迷茫。
据统计,在深圳360万人中,不同程度的精神病患者达5.6万人,患病率在1.55%。这种比例虽然低于美国的洛杉机,但高于加拿大的温哥华。
细究其因:表层上看是工作压力、情感纠葛、家庭不稳定等,而深层次看是灵与肉的分离,是追逐财富的疯狂和疯狂中的失落。为股市发疯者,已不是什么危言耸听了。这是我们必须面对而且必须回答的问题。
在纷繁变化时代,每个人、尤其是女性,在选择自己的“活法”时,都有过彷徨。但彷徨不能太久,“生活法则”的惩戒总是十分残酷的。
美丽的资本
美丽是资本,既可投资也可交换。就是说,吃“青春饭”。
漂亮的脸蛋、苗条的身材、动人的眼睛、白皙的肌肤、天生的丽质,使她们有本钱从事“昙花式”的职业。诸如演员、节目主持人、舞蹈家、行政秘书、公关小姐等。
这些职业大都具有“公众性”。生活法则告诉我们:生存形式的“公众性”,体现个人的“知名度”,能满足女性的“表现”。人的表现与生俱来,小孩与女性尤甚。俗话说,孩子易犯“客来疯”,当然必须是“客来”的时候。女性为什么像长不大的“孩子”,因为女性较男人有更强的“表现”。她们希望成为家庭的“注意中心”和社会的“审美亮点”。
这些青春职业,按克莱夫·贝尔的说法,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最容易受到社会的“价值赞许”,使从业者获得一种“精神补偿”。
“价值赞许”是人类社会的“奖赏原则”。男性社会特别崇尚“选美”,致使女性走“名模”之路趋之若鹜。其实,这是男人社会的“求美意识”,是求得“种族美好延伸的本能”。如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说:“在人心里培植的社会原则是理性,赋予人的社会性格却是美。”男人都希望有一个健康的下一代。
同时,这些职业体现了“社会交流”。在“交流”中,可以体现女性的“真实存在”。因为,存在体现价值。
当然,这些职业因为“易逝”和“短暂”,特别需要“文化底蕴”的支持、多层的“应变能力”为基础。正如西方的政治家,在他们不从政的时候,可以从教,而且是非常合格的大学教授。
从事“昙花式”职业的女性,一定要在聚敛珍珠的同时积累知识,尤其是职业“转轨”的知识。
激情可以使视力退化,理性可以使眼光延伸。应想到“阶段性成果”之后的事情,盲人瞎马走不出热带雨林。
河水从不回头,青春也不会在化妆品里停下脚步。人生总要到尽头,韶华总要凋谢。靠青春吃饭的职业可以赚钱,但不长久。应该想到,当“人老花黄”、“韶华已逝”时,那“门前冷落车马稀”和“洛阳牡丹无人问”的境遇,也是十分自然的结局。
寄生的青藤
寄生的青藤是女人“人生依附”的活法。
这种依附式“活法”,说俗点,一是“傍权”,二是“傍款”。依附于金钱或者权势,过着“寄生”生活。
当然,她们也知道“依附”的代价是青春的抵押和自我的消失。一般地说,“依附”之初,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时间是“腐蚀剂”,意志容易在时间中消磨。日子一久,女性翅膀的功能就会退化,即使打开了“鸟笼”,飞出的金丝鸟又会飞回男人编织的“鸟笼”中。
或许,这“青藤之恋”者,开初她们曾有过追求,但现在没有了;或许,她们什么都可以得到,但得不到“独立的人格”。她们是缠在大树上的一根青藤,是豪华大厅中的一种装饰,是盛满鲜花的一只花篮。她们装点了生活,但唯独没有装点自己。她们给人以欢笑,唯独没有自己的欢笑。“但愿长眠不愿醒,一朝醒来花已逝”,正是这部分人内心悲凉的写照。
让我们看看发生在海南的故事——
双方的“底牌”:
男方,海南一个拥有数千万资产的老板,年龄50开外。不仅喜欢偷香劫玉,还有着东方男人的信条:女人是延续香火的工具。他信奉两条:对女人,就是占有,寻找享乐。享乐的终极目的,要生一个儿子。早有妻室的这位“大款”,千方百计地寻找一个“遗传基因”十分健全的女性,当然还应有一定“智商”。因为,据说母亲的聪明是“传”给儿子的。“大款”坚信世间没有买不到的东西,自然包括他看中的女人。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