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缘也就是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下属的关系、上司的关系、上司家属的关系等等,只有获得更多人的支持,职业生涯才能更顺利,“野心”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也就越短。需要把握的一点是:与同事、下属之间的关系,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与上司、上司的上司以及他们的家属之间的关系。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噢! 一、与下属关系要诀:威 作为领导,你可以与下属打成一片,但千万别忘了自己的身份,至少让下属与你亲密无间的同时能时刻谨记:工作上我得听这个人的。 1.做主管要会摆架子 目前,国内有关领导心理和行为方面的述著不谓不多,但多数看来,则不免过于理论化和正统化,缺乏对现实社会的真实理解和实际的可操作性。 这里,我们会首先遇到一个“官架子”的问题。说起“官架子”似乎就很是让人讨厌,认为是脱离群众的表现;但实际上,它既然存在就必然有其内在的理由或者说合理性。领导为什么需要“架子”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 (1)“架子”可以显示权力 《现代汉语词典》对“架子”一词的解释是:自高自大、装腔作势的作风。这的确是人们对“架子”的普遍印象和产生反感的原因。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架子”决不仅仅是一个消极、负面的东西,而有着它积极而微妙的意义,成为许多人领导和管理下属的一种十分有效的艺术性方法。 “架子”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距离感”。许多领导正是通过有意识地保持与下属的距离,使下属认识到权力等级的存在,感受到领导的支配力和权威。而这种权威对于领导巩固自己的地位、推行自己的政策和主张是绝对必须的。如果领导过分随和,不注意树立对下属的权威,下属很可能就会因为轻慢领导的权威而怠惰、拖延甚至是故意进行破坏。所以,领导通过“架子”来显示自己的权力,进而有效地行使权力是无可非议的,对于领导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也是必要的。 “摆架子”会给领导带来威严感,会给下属这样一种印象:即他可以随时行使他的权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威严感会使领导形成一种威慑力,使下属感到“服从也许是最好的选择”,而“不服从则会给自己造成不利”。 其实,所谓的“架子”的用处早就被马基雅维里等政治学家所论述过了。在几百年前,意大利的政治学家马基雅维里曾写过一本叫《君主论》的书,以惊世骇俗之笔揭示了政治的真相,并给统治者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其毫不遮掩、一针见血的叙事风格可与韩非子相媲美。他在书中写道: “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予以便使豺狼惊骇。” “君主如果被人认为变幻无常、轻率浅薄、软弱怯懦、优柔寡断,就会受到轻视。……他应该努力在行动中表现伟大、英勇、严肃庄重、坚韧不拔。” 马基雅维里不止一次地提到,君主应通过种种手段,甚至包括表面上的装腔作势和耍些小手段来获得别人的尊重、爱戴和潜在畏惧。这与“架子”的妙用是相一致的。 作为下属,如果你能理解到领导为保护、运用和扩大权力而绞尽脑汁、不遗余力时,如果你能理解到这种权力正是他事业有望成功的基础时,你就会理解“摆架子”的秘密了。 (2)“架子”会给领导带来神秘感 许多领导还喜欢通过“摆架子”,从而使自己显得比较神秘。许多下属都有这样的感触,有“架子”的领导就仿佛是一座云雾缭绕、幻像纷呈的大山,看上去高深莫测,不可捉摸。其实,这种效果正是许多领导所努力追求的。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领导处于各种利益、各种矛盾的焦点上,他若想实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懂得掩藏自己,使自己的心机不被窥破。如果下属很容易就揣摸到领导的心思,他就很可能利用它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从而危及或破坏领导意图的实现。而不暴露自己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增加与下属的距离,减少接触,使自己保持一种神秘莫测的状态。 这就是领导爱“摆架子”的另一个原因。可见,领导的“架子”决不仅仅是为了炫耀,而是一种因为害怕下属而采取的防范性措施。 (3) “架子”会有助于领导处理问题 前面已说过,“架子”其实就是一种距离感。距离感不仅会给领导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受,而且还为他处理人际关系及政务 提供了一个回旋的余地。许多领导正是靠着这种距离感的调整来实现着自己的目的。 在不同的时间、场合下,对不同的人行使不同的“架子”就会形成不同的人际距离。领导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节这种距离,从而把不同的人的积极性和进取心调动起来,为实现自己的意图服务。而没有层次感的随和和友善,则是“仁有余,威 不足”,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还不利于领导处理棘手问题。 许多领导最头痛的便是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处理。他们更希望自己能抽出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大事。而随和的言行会使下属产生一种错觉:这个领导好说话,是不是让他给我解决一下我的问 题?……这样,势必会使许多下属报着侥幸的心理来请求领导的亲自批示,而一旦不能满足又会心生怨恨。所以,许多领导就喜欢利用这种“轻易不可接近”的“架子”来逃避细小琐事的烦扰,把更多的脑力用于谋划大政上。 作为下属,你是否曾感受到这种亲疏有别、拒人门外的“架子”呢?你能否理解他的这种心态呢? (4)“架子”会使领导增加仪表魅力 时代在发展,那种“走在人群中辨不出谁是领导谁是群众”的领导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不适用于今天的社会生活了。现在,大多数人都能够接受这样的观点:人应该讲究仪表风度。对领导们来说,亦是如此。“架子”会增加领导的气势和威严感,只要做得不过分,它无疑会使领导显得更有魅力。 曾有政治学家论证说,群众都有服从权威的倾向。而领导通过得体的“架子”而表现出来的自信心、意志力、傲视群雄的态度以及凌驾于众人之上的气势则有助于增加自己的权威,使自己显得更有魅力,显得更像领导者,更能从形象上唤起别人的敬佩和好感。 有时,下属会发现自己的领导有点儿装腔作势,其实他只是在模仿伟人,想使自己显得更有领导者的魅力罢了。在可叹之余,你是否会理解他呢? (5)“架子”会使领导产生满足感 无论是谁,都有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愿望。不同的人价值观不同,实现价值的程度也不同。但就中国人而言,通过获取权力来实现自己的人生和社会价值一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衡量标准。毫无疑问,领导也需要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满足感,有些时候,他还会因此而显得沾沾自喜或洋洋得意,不自觉地表现为某种“架子”。可以说,这种心态在中国的不少人中还是相当普遍的。 深通“架子”妙用的领导很多很多,但能够在理论上深刻地加以阐述、并在实践中加以娴熟运用的人则非戴高乐莫属。这个曾被尼克松称为是“用门面装扮起来,但却不是一个虚假的人物”的戴高乐将军则在他的著作《剑锋》中写道: “一个领袖必须能够使他的部下具有信心,他必须能够维护自己的权威。” “最最重要的是,没有神秘就不可能有威信,因为对于一个人太熟悉了就会产生轻蔑之感。” “(一个领袖)没有威信就不会有权威,而除非他与人保持距离,他就会有威信”。 …… 所以,领导的“架子”决非是一个简单的道德问题,它还包含相当多领导艺术的奥妙,更有着心理学上的微妙含意。 2.主管要控制好自己的喜怒形色 (1)与下属保持适当距离 人们常讲领导要与群众打成一片,上级要与下级建立密切联系。这话从原则上讲无疑是对的,但也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则可能适得其反。 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许多领导都有几个与己来往密切的下属。领导若想了解下情,免不了找这几个人谈一谈;这几个人若有什么想法,也忘不了先找领导去汇报。对此,本无可非议。然而,久而久之,其隐患也就在其中了。 一是泄露了组织机密。由于领导与下属关系过从甚密,彼此间无话不说,什么原则、纪律,自然也就不顾了。现实中为什么有些领导班子内部保不住密,恐怕无不与此有关。二是阻碍了正确意见的来源。每位领导都很难做到与每一位下属保持甚密的联系。因此,如果只把少数人的意见作为正确的意见或信息来源的唯一渠道,到头来势必以偏概全,影响了自己的判断力。三是不利于开展批评。由于关系甚密,下属往往把领导当作知己,有什么“难”、“冤”都直言不讳,其中也少不了有些私心杂念。然而,由于领导碍于情面,也不便开展批评。四是影响了领导之间的团结。下属是一个群体,群体里的每一个人又不可能与每一个领导保持甚密联系,如果每位领导只与几个人关系密切,势必是导致谁是谁的人这样的说法。这种按人划线的做法历来都是有害的,也是导致领导班子不团结的重要因素。 (2)要做到喜怒不形于色,最关键就是要含而不露 身居高位的人,最忌别人一看你的脸色、一听你的言辞就知阴晴寒暑、雨雪风霜。为什么? 无论领导一个公司、政党或是带兵打仗,最需要的是让人们摸不透自己的心思,如兵法云:兵不厌诈,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能而示之不能,战而示之不战。如果你不能推行诡道,不懂得心藏九天玄机,你就难以做到含而不露。如此,便会显现两大弊端:一是你的部属可洞悉你的心灵,使其可施展反操纵术,把你操纵于手心之中。二是你的观点、主张、决策、布置很容易被敌手掌握,那样,你就只有等着葬送自己了。 含而不露的优势在于,让敌手充分暴露,并且让他无法搞清自己的意图。攻之,可乘其不备;击之,可自由安排。政治家胸装九天,往往城府重重,深不可测,做到这一点必须使自己喜怒形色含而不露。喜怒不形于色的要点是:一、在你欣喜时,让别人看不出来,在你愤闷时,让别人看不出来,喜怒哀乐不露于形。二、你的色或许是你内心的反面,又或许是你内心的表现,但都能达到你自己想达到的目的,都能为你的政治目的服务,政治是只讲目的不讲个人良心或手段的,此乃千古名言。 喜怒不形于色,含而不露必须要把握住迷惑对手的度,如果把握不好,过犹不及。在适当的时候也不妨“虚则虚之,实则安之”一下,以搅乱对方的判断思维。当然这种手段是必须控制在不使自己受到严重损害为前提的。喜怒形色含而不露还应控制在让手下人能明白你的真实意图的度之中,否则,也会贻误事机。这一点就象孙子兵法中“用间”的策略。 (3)藏而不露的目的是为了蓄势待发 当自己的力量处于弱势,比如兵力还不够多,党羽还不够众,威望还不够高如此等等不及别人的情况下,必须韬光养晦, 做到深藏不露,绝不可让人看出你将有和他分庭抗礼甚至取而代之的苗头。否则,你此时羽毛未丰,他若生了杀机,要将你剪除,那实在易若翻掌。 当年刘备寄曹操篱下,青梅煮酒论英雄之际,你道一个雷鸣电闪果真能吓得刘皇权酒杯掉落?这也不过是刘备藏锋隐芒的一种表演罢了。设若此刻曹操看出端倪:此公日后将割据蜀国与我一争高低,那刘备死在临头了。 但藏而不露的根本目的不在藏而在露,你必须看准时机,在该露的时候毫不犹豫,立刻脱颖而出.当然,在藏的时候,并非被动地四处躲藏而是藏中有露,时而藏时而露,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样才能保证他日时机一到,你能一出必成。 武则天初期摄政时,在高宗面前将其目的深藏不露,而在文武大臣那里,已经显示了她的执掌政权的实力,所以日后她能一举成功取高宗而代之。 藏与露的时机实在难以掌握,何时当藏拙,何时当露锋芒,是没有一定之规可循的,只有相机而动,适时而出。 在一个团队之中,其成员都追随实力安排自己的行动。好些善于露的一把手和善于藏同时善于露的二把手、三把手往往得到拥戴。通常,一把手应该时时处处显示自己的实力和威信,第二、三把手应在隐藏自己、循序渐进,扩张势力的同时,显现其给予人以希望的力量。两者的目的都是一样,也即争取更多的群众和随从。在一号位有一号位的争取法,在二号位、三号位有二号位、三号位的争取法。如果盲目求进,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