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成熟: 成功者的26种非常思维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所有的成功都在极端上(2)
    马孔的目的达到了,许多从未听说过《福布斯》的人,都把马孔的冒险当成了茶余饭后的有趣话题。有报道说:“马孔·福布斯在美国已经是人人传诵的名字……虽然他的宣传目的非常明显,但是大家都爱得不得了。”

    不久,马孔决定乘着东风,继续扩大影响,这次他要横跨大西洋。这是一项新记录。

    1975年1月5日,马孔和一位伙伴坐进了吊篮,他们要飞到4万英尺的高空上,以时速200英里的速度向前推进。13只巨大的氢气球绑在填了水泥的手推车上,要把它们慢慢放开,让吊篮慢慢升空。而氢气球突然失去控制,猛然向上冲去,手推车被拉倒,放在平台上的吊篮被拖到了地上。现场的人都被惊呆了。一位工作人员清醒过来,跳到吊篮上,把连接气球的链扣解开。气球窜上天空,而马孔他们两人留在了地上。可怕的是,13只气球只有5只飞到了上空,而起码要有11只才能保证吊篮在空中飞行不坠。如果吊篮被这5只气球带上高空,势必会坠毁,里面的人绝对不可能逃生。

    马孔历险之后,决定放弃那些冒险性过强的计划。他也不再操之过急地想一下子就征服世界,而是要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打知名度。

    1979年夏天,马孔通过工业巨子哈默的关系,一行5人到了苏联莫斯科。一下飞机,5人就骑上摩托车开向市区。在送给市长夫人的女用手提袋上,醒目地写着大字:资本家利器。在冷战期间,这样的举动无疑是轰动性的新闻。

    1982年初,马孔开始在他的摩托车队和一大堆热气球的簇拥下,开始了征服世界之旅。

    马孔第一趟旅行,目标是中国。马孔在气球上写下大字:《福布斯》向中美友好关系致敬。中国有关部门特别强调,所有的热气球都要绑好,不能自由飘行。随马孔出游的四儿子一再警告父亲:“千万别违反中国人的规定,千万不能!”马孔每次都回答:“要,非要不可!”出发那天,气球是绑好了的,但是他乘坐的气球突然飘向空中,20分钟后,马孔落在一所军营附近,被扣押了起来。在离开中国的告别会上,马孔表示,他只是想告诉大家,气球本来就应该在空中漂浮,绑着就没意思了。

    马孔在中国的淘气之举,又让媒体有了一阵子的话题。之后,马孔又到了巴基斯坦、埃及、泰国、日本、德国、土耳其……《福布斯》的名字在全世界传播开了。

    马孔虽然在杂志界是个风云人物,但他认为在圈外人中他也应该有很高的知名度。

    机会来了。好莱坞巨星伊丽莎白·泰勒为了推销新上市的“热情”香水,需要寻找一位名声响亮、品位高雅而又性感的百万富翁。这样,马孔结识了泰勒。站在泰勒身边,迎着镁光灯的闪光,马孔心里得意极了:只要和泰勒在一起,还愁自己不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吗?“做这位国际巨星的护花使者,就如同往银行里存钱一样。”

    马孔经常表示他和泰勒无意结婚,但又经常做出一些小动作,让人对他们产生“误解”。1987年5月,在一次豪华宴会上,马孔当众交给泰勒一张百万美元的支票,接着又送泰勒一辆紫色的哈雷摩托车,上面刻着泰勒香水的注册品牌:紫色情怀。他还与一位半裸的摩托车迷合影,并特意对她说:“这照片可别让我的莉莎(泰勒的昵称)看到哟。”

    1989年,在马孔70大寿的庆祝晚宴上,泰勒以女主人的身份出现。这是马孔的最后辉煌。

    1990年2月24日,马孔在睡梦中离开了这个经常被他搞得沸沸扬扬的世界。

    马孔·史蒂文森·福布斯是个极为少有的、赤膊上阵为自己企业做广告的企业家;而且,他做广告的方式也很特别。别的企业家做广告大多动口不动手,马孔却以他富有创意的方式来制造名声。他敢于冒险、敢于做别人没想过、没做过的事,为此,创造了马孔和《福布斯》这两个众所周知的名字。对此,我们想到些什么?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