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成熟: 成功者的26种非常思维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社会需要的是冷不是热(1)
    社会需要的是冷不是热,冷的人有成就

    85

    中国出名的外交家,乔冠华算是一个。

    作家徐迟有一段回忆:“1939年3月,香港出版了一家新报纸,名叫《时事晚报》。创刊时,曾免费送给文化界人士看,我也被列入这份赠阅的名单。它的第一天的社论,就使我大吃一惊。我感到它文笔之优美,论点之鲜明,不仅是一般的精彩,而且竟是非常非常精彩。这样我就每天读这家报纸。送报后来停止,可我还是从报摊上买了来读,主要是读它的社论。每天一篇,显然出诸同一作者的手笔;每篇都十分警辟,动人心弦,简直是非读不可的文章。到了时候如还没有读,就茶饭无心。这竟是我的一个新的变化的起始点。”这是乔冠华写的,时年26岁。

    那时,乔冠华演讲,连交易所里的经纪人都去听。他对二次世界大战战局的分析,之深刻,之深远,之准确,令人惊服不已。后来,他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更是才华横溢。

    1971年,联合国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乔冠华以中国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出席联合国大会。他会下穿梭于几十个国家代表之间,会上谈笑风生,应对自如。一张仰头大笑的照片,其风采倾倒了无数中外人士,令国人无限自豪。

    在朝鲜战争期间,中朝与美国在板门店谈判时,中国代表团背后的人物就有乔冠华。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站在周恩来身边的有乔冠华。

    1972年,尼克松访华,周恩来的助手中有乔冠华。

    1971年到1976年,每年的联合国大会,都由乔冠华率团参加。

    钱钟书学贯中西,是世界公认的学问大家。他知识广博,精通英、法、意、德、西班牙、拉丁等多种文字。他的学术研究著作《管锥编》涉猎古今,贯通中西,涉及6种语言,引证了4000多位作者的上万种著作。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