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经常对孩子说这些,迟早他会相信你说的话。不要批评孩子,要批评他的行为。只要说这样做是错的,就要告诉他如何做是对的。切记要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而不是不该做什么,这种教育方法才是积极的。
有的家庭对孩子过于严厉,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从属物,任意摆布,随意呵斥,居高临下,以势压人。《中国妇女报》组织的一份来自3000个家庭的调查报告表明:以“训斥”为主要教育手段的家长达32.2%。长期这样就会使孩子疏远父母,对家长不敢讲真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性格变得孤僻,自尊心受到伤害。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只有威严而没有威信,只有可畏,而无可亲可敬。家长教育孩子要以理服人,切莫以势压服。日常生活中,孩子的生活经验少,思维不完全,犯错误是难免的,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孩子犯了错,一些家长以为用训斥、打骂、恐吓等方法见效快。其实,这样并不能使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做错了事情,错在什么地方。只能增加孩子对家长的反感和怨恨情绪。以“训斥”为主的家庭里,孩子对父母持否定态度。子女认为“父母不信任自己”和“家长总是斥责自己”是自己最大的烦恼。
家长对孩子要求严格,有错误、有缺点从不放过,发现了就及时批评。这种不姑息、不袒护、不放任的负责态度是对的,也体现了对孩子真正的爱。但是一味地批评,教育效果就不见得十分理想。因为一味地批评,不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孩子都是有上进心的,包括有缺点、毛病多的孩子,他们都希望得到表扬、肯定。当他们得到家长肯定的时候,都会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在情绪上产生快感,在思想上得到激励。这样积极的内心体验就会逐步丰富和加深,从而更增强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产生再做好事或继续进步的愿望。如果总是受批评,遭到数落,总是产生不愉快的体验,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情绪消沉,逐步丧失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甚至会产生对立情绪,拒绝接受教育。特别是那些有毛病和缺点的孩子,平时很少听到肯定、表扬和赞扬,而听到的批评和数落则太多了,几乎成了家常便饭,自己也就觉得自己没用,不可救药。总是批评、数落,把他们的精神支柱都搞垮了,思想就麻木不仁了,谈不上改变现状。所以,家长要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不要抱有成见和偏见。“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家长应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去诱导孩子,决不是简单来场暴风骤雨就了事的。这样的批评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年轻父母的重要责任。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