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张瑞敏:海尔全球化思维
张瑞敏和盛田昭夫,都是重直觉而轻理论体系的商业巨子。他们从来不为自己尴尬的起点而羞愧,更不会为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而气馁。对他们来说,关键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需要什么。
——题记
有20年企业史的海尔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拓展海外市场。10年过去了,海尔集团在海外屡建基地,产品出口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全球营业额为1016亿元人民币,来自海外的收入10亿美元,不到总收入的8%。2005年7月20号美泰克正式对外发表公告,海尔及其合作伙伴已经退出对美泰克的竞购。观察家们认为海尔参与竞购是一个风向标,可能预示海尔全球化的转型。
难道真是海尔全球化的变线?
此前张瑞敏一直坚持走“日韩式”的品牌道路,立志把“海尔”打造成全球一流的消费电子品牌。他不屑于“欧美式”并购国际大品牌的捷径。张瑞敏说:“收购一个世界名牌或者一个区域性名牌,对海尔来说会节省一点力气,但是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什么?那就是海尔所支付的收购费用中基本上都是无形资产,很少是有形的,最后,海尔还是在做别人的品牌,根本无法树立自己的品牌。”这回竞购美泰克,媒体认为这是海尔全球化战略“一个重大而惊人的变化”,是海尔放弃“日韩式”自主品牌的全球化、转而仿效联想走“欧美式”并购品牌的全球化。
起初,我认可了这种一般性的观察。可是当我仔细研究海尔实施全球化的过程以及张瑞敏的企业思维后,我却发现上述评论,纯属观察家和媒体对张瑞敏的全球化思维的误解。
要切入张瑞敏的全球化思维,就不能不追溯到在海尔历史上那个具有决定意义的瞬间。
具有决定意义的瞬间
一个人甚或一个企业的发展,往往取决于某个具有决定意义的瞬间。
前文提到的1984年的张瑞敏德国之旅,“你们中国在德国最畅销的商品就是烟花和爆竹”影响了一个中国企业集团后来的发展轨迹,也深刻影响了20年后的中国经济。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