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全球化之坎
.c.联想遭遇“圣战”一连串误读揪心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
——题记
联想收购了ibm的pc业务,应当是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任何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的价值判断,都已经失去意义。一切都要等待今明两年的实践来检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充满坎坷。现在我们更关心的是,联想跨文化经营中的诸多风险与可能的预防性措施。这毕竟是中国公司向着国际化的一次勇敢进军!
一场不期而至的“圣战”
美国专家把这场交易定格为ibm的成功退出战略,在苛刻的限制条件下通过短期的品牌授权,从而获得丰富的现金流、债务偿还、还有股权,还额外获得了在中国市场大展拳脚的机会。该笔交易则被联想公司渲染成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就在联想沉浸在实现中国梦的激动之中时,一场“以保护客户利益”为名的“圣战”已经不期而至。
这场“圣战”,由个人电脑巨头戴尔与惠普发起。在“保护客户利益”这个“高尚”的旗帜下,惠普、戴尔、苹果、东芝等决心趁联想立足未稳,大肆抢夺原ibm的客户和经销商,而业内将此形象地称为“ibm客户追逐计划”。台湾惠普更在1月初召开年度经销商大会上,提出的口号特别煽情:“要把ibm变不见,联想连想都不必想”,吸引了大部分原ibm经销商。在最初的预测中,估计美国ibm约有10%的客户或许会流失,可是并购消息公布仅一个月,这个比例渐渐升到了20%~30%。海外巨头的围剿攻势已全面展开,而且是如此迅速、杀气腾腾。“圣战”不只是在美欧本土,还被推演到了中国。继惠普中国去年底推出仅为6999元的笔记本电脑后,电脑霸主戴尔也于2005年1月推出价格更低的笔记本电脑,美国苹果电脑也于同期推出售价约3800港元的廉价电脑。惯常以价格取胜的联想,在自己的家门口首先遭遇价格狙击战。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