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顿:我认为温总理此次美国之行是要从一个长远的角度来定位中美关系。事实上,如果我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中美两国如果有健康的建设性伙伴关系,无论是对两国之间还是对于整个世界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是朋友,朋友们总会时不时在一些问题上产生争论和分歧,但是重要的是要有坦诚积极的态度,这应该是两国关系的基调,这种基调似乎已经形成。我和纽约商界的高层人士聊起温总理访美这件事的时候,那些参加过纽交所开市仪式的人告诉我,温总理非常友好、直接而且务实,他说话的方式让我们感觉到他是一个可以共事的人,成果是很积极的。
他对自己的学生感到满意。他说:“他们非常活跃,有很强的好奇心,多数问题非常好,也有一些是非常典型的学生式的问题。但这又有什么关系,他们本来就是学生。”
一位清华emba学员对桑顿的评价是“坦率”,因为在半个小时内让600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人生轨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桑顿并不隐瞒自己对于未来的畅想,他希望自己的下一个目标是美国政府公职。看起来这与清华的教席并无牵连,但桑顿显然是认真的。
他认为,桑顿的优势在于他曾在美国公司任职,在伦敦有20年的工作经历,而帮助中移动、中石油、中国银行实现境外上市的经历使他得以接触掌握中国经济命脉的关键性人物。清华将使他扩大这一层面的交往,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通。这对他的未来很关键。
桑顿说:“我曾与一家大型的跨国公司的总裁聊天。当我说英特尔有40%的收入来自中国、沃尔玛从中国采购价值数十亿元的商品时,他居然对此毫不知情。由此我知道中美之间的相互理解远比想象中的少,而一些号称中国问题专家的人其实并不副实。”
“中国的经济总量有一天会超越美国,对于中美而言,意识到战略合作的重要性非常关键。在未来的20年间,还有什么事情比帮助中国经济发展更有意思呢?”桑顿说。
桑顿的叙述稳重而平和,鲜有振聋发聩的“管理箴言”,他并没有刻意渲染他出道时在欧洲的辉煌业绩以及自己和世界上著名的政治及商业领袖的交往和友谊等等。实际上,这是桑顿的一贯风格。他略显沉闷的表述已经展示了全球商业领袖的素质和轨迹,即洞察一个正在或者即将崛起的陌生领域,大胆地进入并努力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
桑顿的第一堂课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如果稍微了解桑顿,应该能够知道他讲课中的微言大义。比如他说:“我看中国和美国有很多文化上共通的地方。”这句话看似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但他在课堂上谈到他早年在英国的经历时也有类似的表述:“英国和美国的文化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这不免令人奇怪。谁不知道英国和美国有很多相同的东西呢?其实不然,在桑顿于上个世纪80年代在欧洲建立辉煌的业绩的时候,当时的欧洲相比美国而言仍然是死气沉沉、保守自满。而桑顿在某种程度上推动欧洲市场产生了积极的转变,把美国商业文化中那种活力带到了欧洲。当时30多岁人地两生的他,就径直在早餐的时候走到那些欧洲的商业巨头跟前,谈成了一笔笔的大买卖。英国《金融时报》甚至称桑顿“将伦敦塑造成一个现代城市”。因此,桑顿说中国和美国有许多共通的东西,恰恰是他看到了许多西方精英们没有看到的东西。用桑顿在清华课堂上讲过的话来说就是:“在我的一生中,能看到中国的崛起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因此,桑顿的清华课程应该被看做是他的一个新的“推动世界”行动的开始。
清华在此前曾经在emba班开设了“领导学”的课程,桑顿为清华设计的教学计划也包括这方面的内容。但显然讲授“领导学”或者“领导力”不是桑顿课程的全部。在桑顿亲自设计、组织并参与讲课的“全球领导力”课程中,他主要担任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通过学生与国外领导人的接触,培养学员优良的全球性思维将是这门课程的主旨。桑顿表示,来清华不是创造精英,而是创造培养精英的条件,使清华成为培养全球领导人的卓越中心。
在桑顿的第一次课程结束后,有记者曾采访他:“您认为领导力是可以通过老师传授的吗?如果是的话,那么您在成为高盛总裁的过程中,是哪一位师傅教您的呢?”
桑顿回答:“领导力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并不是可以在课堂上教出来的。但卓越的领导人可以通过学习其他领袖的优点而变得更卓越。”
桑顿在第一次讲课中也多次提到“天才”这个词。因此,桑顿的清华教职更像是在组织全球领袖的party。桑顿曾经说过:“相信不久后,即使哈佛、斯坦福、耶鲁和芝加哥等大学加在一起,其未来领袖的集中程度也比不上清华。”这才是桑顿这位世界上投资眼光最犀利的人来清华的理由,也是清华选择桑顿的理由。清华和桑顿将在未来合力汇集世界商业领袖,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积极推动力量。
一切才刚刚开始。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