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走下坡路或逝去了的企业,或许还曾经作为中国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典型,然而却也无可奈何地走到了今天的地步。如今,我们只能用“悲怆”两个字来形容他们,他们多年来演奏的其实就是一支管理的悲怆乐曲。明天的太阳是美好的,可是他们再也看不到了。面对他们,我们是否曾经扪心自问?明天,我们会怎么样?明天太阳,我们是否还能够看到?
问生说死。想做伟大的企业就得先研究企业都会怎么死,只有把企业的死法研究透了,才能更好地研究怎么剩下来的。死都研究完了,对未来的预期也就清楚了。一个企业连死都不怕,还怕什么?一般情况下企业的死因主要有天灾、相互厮杀、环境恶变等几种。一个企业要想不死,也要从应对死亡开始训练。
1.天灾难逃噩运
虽然说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但很多企业还没有看到明天的太阳,就夭折了。企业的竞争越是激烈和残酷,企业的变化也就越剧烈。人们几乎再也看不到企业生长、发展、繁荣、停止、衰亡的过程,大多数企业很难完成它的开创期,便悄然而去。
为什么世界上那么些优秀的大公司能够长盛不衰,而太多的中国著名企业却摆脱不了昙花一现的宿命?翻开中国企业的沉浮兴衰史,我们看到无数的企业曾经风光一时,消失时却是无声无息。曾经辉煌盛极一时的名字,在人们的遗忘中淡去。
著名经济学家魏杰教授就曾经下过一个预言:“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阶段,非常痛苦,我估计再过十年,现在民营企业200个中间有一个保留下来就不简单,垮台的垮台,成长的成长”。 历史仿佛一步一步印证这一点,随着中国市场的开放及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进一步长驱直入,中国的竞争更加炽热也更加残酷。
各种危险变成现实和普遍,因为全球化企业越来越多地面临社会的变革、自然的灾难,地缘或国家性政治的不稳定因素和其他的市场震动威胁。从各种冲突的发生到商业环境的改变,企业受到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大的冲击。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