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鲍尔默传: 微软掌门人世界第一CEO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盖茨是改写历史的人
    盖茨讲起他和保罗的萌芽期。“保罗对硬件比我懂得多。1972年夏天,保罗19岁,我16岁。我们一个暑假设计初级程序,赚了五千美金。保罗给我看《电子》杂志,一家年轻的公司英特尔 (intel ) 推出8008微处理器晶片。这种简单的晶片包含了整个电脑的大脑部分。保罗和我意识到电脑将迅速改善。保罗和我思索应设计什么程序让8008执行。我们发现8008可以用来处理交通数据,当时听起来就像用数据作诗。我为交通数据所写的程序,大多数都是在上学的公车上完成的。保罗当时在读大学。我们制作的原型机让我们在鸡还没有下蛋前就开始数蛋,梦想着全国各地到处都用我们的机器。但是我们一台也没有卖出去。我们有点失望,可是谁也夺不走我们的信心。1973年,我17岁,在哈佛读书时,保罗在波士顿honey语言、在线服务,以及商业谈判都出自于梅尔沃德这位微软技术总设计师的大手笔。微软缺乏原创性核心技术,如ony、图形领域天才alvy ray smioth、激光打印机发明人gary stark weaher、小型机之父gordon bell等。这批技术精英为微软提高核心产品竞争力立下了汗马功劳。1997年《时代》首次推出高科技精英排行榜时,盖茨、鲍尔默、梅尔沃德三人并列上榜。9年后的今天,几乎所有的微软产品,都有微软研究院的优秀技术结晶。如今年相继推出的officexp、平板电脑等。

    微软与英特尔联盟的wintel,更是经典的搭档佳话。微软主流产品光盘,成本不过是十多元,但可以卖出2000~5000元的天价。wintel就是美国经济意义上的“美金生产流水线”。但如果老是停留在windows98、nt水平上,电脑芯片也满足于在赛扬、p3等档次上,其高附加值就不能充分体现出来。只有按照“每十八个月芯片运算速度翻一番”的摩尔定律进行商业运作,wintel才能保持上游环节85%左右的利润空间,并拉动全球软硬件供应商、服务商等下游厂商的技术进步。

    微软的发家始于80年代初期与ibm共同倡导的pc革命,经过十余年的苦心经营,微软在进入90年代后日益显现出它在“pc时代”中支配一切、不可动摇的地位:其象征是那扇五颜六色的“窗”已经成为办公室操作系统中的惟一标准。

    在这个时期,任何一家个人电脑生产厂商在预装微软的软件时都必须向其交纳一笔不菲的金额以获得使用许可,微软由此获得了如此丰厚的利润,比尔·盖茨本人也因此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的首富。

    比尔·盖茨,微软的大脑。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