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非要人听了难受吗
中国圣人孔丘曾说:“闻过则喜”。然而,生活中有几个人能够做得到呢?
民间还有一句名言叫:“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为什么良药就非要苦得让人难以下咽呢?忠言为什么就一定要让人听了难受呢?医药科学发展至今,许多“良药”或包糖衣,或经蜜炙,早已不苦口。语言科学发展至今,讲究批评的方式方法与语言艺术,也可做到“忠言不逆耳”,老少皆喜听。那么,究竟有什么其他的办法,可以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呢?
在某个企业里,一个职员因为不小心做错了一件事情,经理便批评她,还要扣发她的奖金,结果那位职员自杀了。在某小学里,一个学生被老师批评后,为了证明自己是清白的,于是用红领巾上吊自杀了。在某个家庭里,儿子由于受不了父母的批评指责,挥刀将他们杀死了。
批评的本质是惩罚,是对人的一种否定。要想改善人的行为,鼓励总是比惩罚效果更明显。千万不要滥用惩罚,因为惩罚是消极的,尤其是过度的惩罚,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会扭曲被批评者的行为,刚才提到的杀了父母的儿子就是这种情形。
良言一句严冬犹暖,恶语半声酷夏犹寒。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之一,如果被批评者能真正理解到批评者批评中的好意,他自然会从善如流。然而,批评者往往好心却难以获得好报,原因是那个被批评的人没有真正意识到其中的“好”,反而认为批评者的话对其是有害的。
现实中,象唐王李世民那样,对魏征说的批评能够从善如流的毕竟少得可怜,何况,有时候魏征式的批评,李世民也不一定受得了。因此,我们还是不要做魏征那样的“忠臣”或“诤友”为妙。批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批评方法若是得当,能够做到事半而功倍,否则,方法不当事倍而功半。
对事不对人是批评人的一个重要原则。这样可以缓解被批评者的心理压力,要是把矛头指向当事人,很容易在无意中给其造成伤害,于事无补。当批评别人时,我们要时时刻刻反问自己:“我是否针对当事人了?”“我是否忽略失误本身了?”“我是否在人身攻击了?”。
怎样的批评能够做到忠言也顺耳呢?以下是语言大师们多年以来总结的一些原则,希望能够帮助你在批评别人时,既能提醒到别人的错误,但又不至于让对方不高兴,甚至因为理解你的批评从而与你的关系更加融洽。
原则一:真诚。在善意地批评别人时,用这样的话开头,可能效果更加好:“我曾经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可能你也不明白什么地方出了错。”“这件事情你也尽力而为了,虽然结果还是出了错。”真诚往往最能够打动人。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