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公司举办的化妆品展销会上,几位年轻的营销人员用十分专业的术语详细地向消费者介绍了公司产品原料、配方、性能、使用方法,给人以业务精通的印象。在回答消费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时,他们反应很快,对答如流,既彬彬有礼又幽默风趣,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消费者问:“你们的产品真的像广告上说的那样好吗?”一位营销人员立即答道:“您试过后的感觉会比广告上说的要好。”
消费者又问:“要是买回去,用过以后感觉不那么好怎么办?”另一位营销人员笑着说:“不,我们想念您的感觉。”
展销会大获成功,不但产品销量超过往次,更重要的是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在公司召开的总结会上,经理特别强调,是营销人员语言训练有素促成了这次展销活动。他要求公司全体人员应该像营销人员那样,在“说话”上下一番功夫。
对营销人员而言,语言是与客户沟通的媒介,一切营销活动都首先通过语言建立起最初的联系,从而促使营销活动不断进展,最终达到营销目的。因此,语言交流是营销活动的开始,这个头开得好与否,直接关系到营销的成败。通常,话说得恰到好处,很容易拉近与客户的距离,提高生意的成交几率。
有一天一位营销人员到某商场推销产品,接待他的是商场副经理。副经理一开口,这位营销人员马上说:“听口音您是北京人。”对方点了点头,反问道:“您也是北京人吗?”这位营销人员笑着回答:“不,但我对北京很有感情,一听到北京口音就感觉很亲切。”于是,商场副经理很客气地接待了这位营销人员,生意谈得也非常顺利。
假如说话不得体,甚至让人不好接受,会给对方造成不好印象,自然生意也很难洽谈成了。由于职业的关系,营销人员说话要注意掌握好分寸,说什么话,什么时间说,怎么说,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语言交流,要有点职业特点。在与客户交谈时,营销人员一定要注意使自己的语言贴近对方的心理,尽可能地消除由于心理障碍造成的隔阂。因为人们对任何事物的接受,首先表现在心理上接受,因此把话说到人的心里,事情才好办。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