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王道: 证券分析实践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2000年网络股泡沫
    2000年的网络泡沫与我们距离并不太远,所以大家应该仍然记忆犹新。为了创造就业,欧美政府都认同,企业要利用股票市场集资,投资新兴概念,这些都是政府所带动的投资平民化。而投资银行家作为中介人,则应该负上大部分责任,他们尽量将完全没有盈利基础的生意包装得很美好,上市集资,所运用的数据事后证明过于幻想化,与现实脱节。他们推介入门网站的公司上市,如何作出盈利估计呢?是根据有多少人次上网,而不是根据收入的营业额;结果网站靠广告收入没法收支平衡,这些公司可以说是没有盈利支持的。除了互联网公司外,亦对电讯类股票过份抬举,对电讯类股份(包括提供硬件供货商或移动电话经营商)的前景过份乐观。中联通在香港以h股上市时,市盈率(price/earnings ratio)高达300倍。事后证明,移动电话行业竞争愈来愈激烈,以致边际利润不断被压缩,跨国电缆经营商亦面对供过于求。

    2000年时移动电话股价被过份追捧,经营商乐于利用偏高的股价,透过发行新股票收购对手,希望造成对市场的垄断。所以大量新股流入市场,一时股市无法消化,股价下跌。移动电话的科技发展一日千里,2g的垄断很快被3g取代,科技发展速度之快,比任何垄断尝试还要快。

    2000年的泡沫亦涉及太多有线、卫星电视的节目制作,理想意愿是透过电视传媒争取广告,由广告支持电视制作。但广告的需求并没有显着增加,如意算盘打不响了。

    香港的网络泡沫相对严重,九七后香港经济迷失了方向。董特首每年都提出一个创见,什么数码港、中药港等等。证券市场要配合,于是成立了创业板,创业板容许没有过往业绩,没有盈利支持,只有概念的公司上市集资,间接容许小投资者的血汗积蓄,变成了他人的风险创业资金。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