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王道: 证券分析实践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金融业之银行业务
    香港旅游业的历史悠久。在英国统治下,早期是以一个商埠来运作,所以一直也有不少商务游客过境香港。旅游业在六十、七十年代占经济一个相当大的比重,当时香港以价廉物美见称,是免税的“购物天堂”。六十年代越战时,不少美国大兵来港度假,他们例必会做西装,大量购物。香港的轻工业产品在五十至七十年代驰誉世界,不少外国采购商人来港订货,这些商务客对酒店要求较高,于是五星级酒店陆续落成,像六十年代的文华和希尔顿;七十年代的丽晶和八十年代的君悦;最新的六星级酒店,四季酒店则在兴建中。物转星移,今天在中国自由行政策下,旅游业景象一新,本港商人大量投资三星级酒店,以迎合国内游客所需,预期将来有更多三星级酒店落成。

    金融业之银行业务

    香港金融业的发展历史悠久,由开埠到韩战的100年间,香港是以贸易为主的商埠,而银行业与贸易息息相关。最早期的怡和公司除经营鸦片贸易外,亦有经营银行业务。1847年渣打银行是第一家英资银行在香港开业。1864年汇丰银行由一批英国商人在香港组织成立。华资银行早期是以银号方式经营,主要是负责找换、黄金买卖及汇款,东亚银行成立于1918年,1933年恒生银行成立,但恒生是到1952年才开始转为银行形式经营,在此之前只是一家银号。

    1948年香港政府公布银行法案,需要银行领取牌照。在五十年代,由于香港工业基础良好,出口生意蓬勃,不少外资银行在港设立分行,向厂家提供贸易融资服务。1960年时,共有81家银行,其中35家拥有牌照可以买卖外汇,即是当时只有35家正式银行,其余则为办事处或银号形式经营。

    五十年代后期华资银行积极争取存款,支持地产发展。其中广东信托始创一元开户,鼓励红簿仔存款。这样,形成很多华资银行,过度借贷予地产发展商投资土地,政府认为情形不健康,立例加强监管。1964年政府通过修订银行法案,监管银行业界的运作形式,法例通过后,银行的存款及贷款都要受政府监察,再不可以随意借钱给董事从事地产投资。这法例引起一连串震荡,很多市民担心银行没法符合新法例,银行挤提相继出现,1965年1月份,明德银号首先出现挤提,2月份广东信托亦出现挤提,后来伸展到恒生银行,浪潮度卷华资银行,结果恒生将大部分控制性股权售予汇丰银行,希望藉此平息事件。但不幸地,市民仍然杯弓蛇影,挤提潮没有停下来,连汇丰、渣打亦出现挤提。当时的港英政府强势领导,宣布每个储蓄户每日只可提取100元,同时在英国运来大量英镑,以防港币不敷应用时可用英镑代替。同时报章大肆宣传,指必要时可使用英镑,市民无需恐慌,终于令市民安心下来,事件得以平息。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